推动新能源成为茂名产业发展“新亮点”


汤杰华(化州)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充分认识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重要性,用心用情用力念好“九字诀”,致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茂名产业发展“新亮点”。
  “学、悟、用”并重,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精神的核心要义,深入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悟”,就是要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悟透如何把茂名的实际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运用到茂名现代化建设中去,认认真真把关于茂名发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总结和提炼茂名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茂名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与茂名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真真正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成为茂名产业发展“新亮点”。“用”,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心得,切实落实到政策出台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充分认识到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与科学高度相关、与技术密切相连、与创新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茂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抢占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茂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巩、扩、优”并行,强化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成效。“巩”,就是要抓好新能源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要在建设好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基础上,狠抓东华能源(茂名)后续项目特别是氢能方面项目的落地。同时,要抓好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工作。要着力建设好纳入广东省五大重点发展主平台之一的马店河储能产业园,打造集研发、生产、科技体验和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储能产业园。“扩”,就是要在抓好新能源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实的基础上,以对应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为核心,依托滨海新区、茂名高新区、水东湾新城“三大平台”,扩大招商引资范围,逐步把该新能源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吸引过来,引导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乡贤回乡创业等等,做好氢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产业链的延伸、补齐和强化。要紧紧围绕东华能源这个“链主”企业补链延链强链,抓住佛山与茂名对口帮扶协作的有利契机,吸引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到滨海新区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中来,逐步推动茂名从“油城”向“氢城”的战略转型。“优”,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向县级政府和经济功能区下放更多行政职权,赋予县级政府和“三大平台”更大的自主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行数字化服务,通过实施线下高效一站式服务和线上全程电子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民营新能源产业企业开办的便利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减免税费政策支持,等等,着力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新能源企业的活力和潜能。
  “引、留、育”并举,助推新能源产业人才扎根茂名。发展新能源产业,关键靠人才。当前,茂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制约因素包括人才存在缺口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引”,就是要着力引进新能源产业人才。通过出台大力引进专业新能源产业人才等政策,建立内外劳务协作机制,搭建柔性引才用才平台,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对引进人才给予配套支持、团队建设、自主创新、鼓励创业、住房补贴、综合服务等方面保障措施,把与新能源产业适配度较高的人才切实“引进来”。“留”,就是要着力留住新能源产业人才。通过强化医疗、教育等方面政策的倾斜力度,成立高端人才服务中心,以政务类、创新创业、生活类、交际类等方面的贴身贴心的管家式服务留住人才。如为创业型人才办理无息贷款、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提高其企业的竞争力;致力于解决高端人才扎根茂名的后顾之忧,为其子女提供就学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便利,促使“引进来”的人才“留下来”。“育”,就是要着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要面向新能源企业产业和企业的即时需求和未来需求,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高校帮扶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政、校、企”三方对话制度,推动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答卷”机制,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共同组织教学、订单式培养、“新型学徒制”、专项技术提升等方式,组建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突破新能源产业本土人才培养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