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迈出多彩致富路


■记者王霞通讯员邹玉芳
  本报讯近日,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蒲炉塘经济联合社、茂名市茂南区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同时在公馆镇蒲炉塘村揭牌,标志着茂南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上迈向新台阶。
  近年来,茂南区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有效路径,利用各类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产业融合,大力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走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聚焦支部领办,让合作社“强起来”。茂名市茂南区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下称“合作社”)由公馆镇蒲炉塘村委领办,该社在茂南区农业农村局、公馆镇蒲炉塘村委的牵头指导下成立,通过“领头雁+农业经理人+致富带头人”组合,改变过去单一依靠专业合作社进行托管的做法,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以“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农户、土地、机械设备、劳动力等,以股份制形式自愿加入茂名市茂南区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享有分红的权力,营利中部分用于合作社运营,部分用于社员分红。合作社由村组统一组织,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界址,破除田埂,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有组织的连片种植,推进农业生产上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实现“增面积、降农本、促还田、添地力、提单产、升效益”,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把准产业脉搏,让群众“富起来”。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把育秧流水生产线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在村两委党组织引领下,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去年底新建成育秧基地1500平方米,配备“流水线干式育秧机”2台,每台机械每小时可“育”秧苗800盘,每小时可育40亩秧苗。
  合作社社长戴亚森介绍,机械化育秧与人工育秧相比,具有省时、省力、效率高等特点,还可以调节种子密度、湿度、土壤含量,有利于提高秧苗成秧率、整齐度和促进低位分蘖发生。同时,批量化培育适宜机械化插秧,是抢农时、防灾害、降成本、增产量的关键举措。机械化育秧已成合作社的首选,机插有力调动了群众对科学规范种植水稻的主动性、积极性。
  合作社同时依托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布局,融合周边农业资源,在蒲炉塘村打造集产、销、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合作社还积极探索育秧设施综合利用,构建“一棚多用、农棚农用”的“育秧+”经营模式,实现了育秧设施高质量利用和集中育秧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一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动能。
  创新经营模式,让资源“活起来”。在党组织引领下,整合盘活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资源,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托管员+生产托管”等模式,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撂荒地复耕复种、土地流转等工作统筹“三结合”,进行同部署、同推进,最大程度发挥土地规模化效应。比如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村集体再引进托管服务组织进行作业。又如与推进耕地集中整治相结合,即是将农户地块的“四至”测绘成图,造册登记,逐户确认,村集体统一规划,联合服务主体共同出资开展农田集中整治,将“小块田”变“大块田”。再如与撂荒地复耕复种相结合,保障粮食安全,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让党组织领办联合社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
  下一步,茂南区将继续发挥党组织力作用,以产业联盟为依托,充分挖掘地方发展潜力,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办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小农户合作共赢,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