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摸清野生动植物“家底”亮出绿美生态“高颜值”
云开山保护区守护生物多样性绿美家园
■记者周燕红通讯员陈富强
本报讯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走访调查统计、固定样地监测和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切实摸清野生动植物的底数,并有针对性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加强保护,保护区的绿美生态功能得到不断增强,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不断丰富,涵养水源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云开山脉腹地,总面积12511.3公顷,是广东保存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一座珍贵的绿色“资源库”和“基因库”。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4月底,在植物方面,保护区记录有维管束植物2131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209科856属1950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0余种。在动物方面,记录有昆虫种类1500多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3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有50余种。保护区在新种和新记录种发现数量方面处于广东省前列,保护区还是省内小灵猫和原鸡的重要分布地之一。在植物方面,云开山保护区先后发现了延翅水玉簪、粤西蛇燕、云开山桂樱、紫花锥花等新种,发现有信宜耳草、广东兜兰、信宜杜鹃、心叶异药花等特有种12种。动物方面,先后以采集于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作为正模标本发表有新种云开掌突蟾、云开角蟾、云开湍蛙、广东纤树蛙、岭南浮蛙、云开脊蛇、云开草蜥,以云开山保护区采集的标本作为副模标本发表的新种有张氏后棱蛇、逸仙湍蛙、辛氏疣螈等共10个新种。此外,2024年以来,在动物保护方面,保护区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为抓手,加强主动预警,对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域开展巡查巡护,结合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开展监测样线巡护,坚持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在线监测日报、周告制度,加强鸟类栖息地保护管理。在植物保护方面,保护区主动联合高校和植物研究团队,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和野外回归等多种方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首次对紫荆木、中华桫椤等物种实现了重建型野外回归种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绿美云开山生态家园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关链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