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系列谈

让青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主力军


特约评论员 吴松
  五一假期,笔者走了一趟东莞虎门和广州长隆,回来之后,心里颇不宁静,五味杂陈涌心头。
  笔者走进东莞虎门富民鞋业皮具城,各个档口冷冷清清,与以往的熙熙攘攘相比,实在相去甚远。虎门的街道上车流人流也稀稀落落,有一种说不出的况味。广州长隆,以往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今年五一假期却不同寻常,游人不多,游玩点排队等候不用很长时间。看到东莞虎门和广州长隆的境况,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向当地人打听,据说因经济不景气,很多年轻人都回家乡发展了,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洪流当中去了。是不是这样,笔者不敢随便下断言,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乡村全面振兴,青年应该成为主力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很多有志青年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书写出彩人生。廖志略,一个“90后”的化州年青人,看到家乡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都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而且人才缺乏,种植技术跟不上,化橘红产业逐渐没落,很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于是,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化州当一名“新农人”,把青春和热血洒向广袤的农村,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成为化州化橘红的代言人和致富带头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廖志略扎根乡村八年,由一名化橘红“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化橘红“乡土专家”,让“土特产”变成“致富果”,为化橘红种植户增收亩产3000元以上,在他和合作社带动复管、新种化橘红面积超5000亩,带动当地就业超3000人。由此可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语境下,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是不错的选择,广袤的农村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有志青年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这是难能可贵的,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决策和制度性安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各地农村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因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一刀切”。
  近年来,茂名作为农业大市,始终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广用好用活茂名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七大特色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荔枝、化橘红等2个超百亿元,4个超50亿元的产业矩阵,扎实有序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3年,茂名市农业总产值1153.08亿元,连续四年超千亿元,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四年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茂名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节点,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打造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延链补链强链,依托“茂名石化”升链、“零碳产业园”建链、“欣旺达电白基地”延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拓链、“华南钛谷”壮链,推动“五链共建”,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探索“湾区研发+茂名制造”模式,让“百千万工程”成色更足、制造业当家更有底气,从而推动茂名高质量发展。最近,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高州根子镇、信宜市钱排镇、电白区沙琅镇以及27个村赫然在列,不仅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信心和决心,也体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更加务实更加亮堂。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振兴,人才必振兴。人才要振兴,培养“新农人”是关键。让青年成为“新农人”,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投身广袤农村,沉下心来,迈开步子,俯下身子,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去,凝聚青春力量,为茂名“百千万工程”持续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展现新风采,绽放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