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人才 激发内生动力

化州累计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1835人,培育“新农人”2000多人


■记者梁雪玲 通讯员 李丽霞 董天忠
  本报讯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需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近年来,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化州市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紧盯“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人才重点工作,充分1个发挥、23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职能作用,打好人才“引育用”组合拳,构建人才磁场,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1835人,培育“新农人”2000多人、培育本土合作社1318家、家庭农场396家。“新农人”累计参与乡村振兴和“三农”服务类项目516个,绩效目标完成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在“引才”上求拓宽
  聚焦化州全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展需要,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题调研,了解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找准乡村人才需求,做到精准引才。充分利用数字“新农人”服务平台,通过村级摸排登记、镇级审查核准、市级备案机制,全面发掘青年人才,深入挖掘了一批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代表,如化州市培林化橘红合作社社长廖志略、化州市中垌兴农种养基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安兴、新安种植能手、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者全国龙等,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在“培育”上求精准
  借助市、镇两级人才驿站,拓宽培育渠道,创新培养模式,采取“课堂理论培训+观摩实训能力提升+跟踪服务创业指导”培训模式,不断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整合院校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广东农村乡土专家等人才资源,选聘兼职讲师,培养农民讲师,建好用好共享师资库。
  在“激励”上求实效
  打好服务保障“政策牌”,持续释放“磁场效应”。因地制宜出台《化州市培育“新农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并探索出“新农人1234工作法”,即出台一系列“新农人”支持政策,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职业经理人”两大类“新农人”,打造“新农人”三大集聚平台,细化“摸排、建库、培育、壮大”四个“新农人”工作步骤,为加快推进“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建立“新农人”评优争先机制,通过选树典型,让广大“新农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健全“新农人”考核评估制度,定期对数字“新农人”服务平台中人才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清退,确保“新农人”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