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文化研究
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释疑之七 李迁仕在何时依附侯景反叛
何火权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里,已梳理了高凉县、高凉郡和高州的来历、沿革及变迁等,目的是想弄清楚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这个著名的战例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疑问,高凉郡治和高州州治是否在同一座县城,如果在不同县城,又相隔多远?在上一篇文章中,说的是“梁代,冯宝任高凉郡太守时的郡治在由安宁县改名的高凉县,李迁仕任高州刺史的州治也在高凉县。这样,州、郡、县都在同一个地方。”这个结论是否站得住脚?不少资料和研究专家在谈到智破战例时,对高凉郡治、高州州治在同一座城产生疑问,认为郡治和州治不在同一地方,这又如何解释呢?
民国《茂名县志稿》在“历代沿革”中分析,“广州刺史萧励独于高凉郡表立高州,是州治当在高凉郡境。惟《梁书》无志,治所难以考核。欧阳忞《舆地广记》谓梁于高凉郡兼置高州,似州治即同郡治者。”接着根据《隋书》高州刺史李迁仕想召高凉郡太守冯宝一同叛乱,被冼夫人识破并大败李迁仕来说明,“足为州郡不同治之证”,认为“高凉郡既治高凉县(梁改安宁县为高凉县),则高州当治思平县(高凉郡旧治)”。这一观点,已被一些冼夫人研究专家所否定,如陈祖辉在《冼夫人问题考见》中说,“思平县,至齐已改作齐安郡,不再属高凉郡。因此说梁高州治思平县,就与史载州治高凉郡不合。”那么,对于高凉郡治、高州州治是否在同一地方?该书同样认为不适当,“梁代的郡城不大(参证梁置之电白郡城和南巴郡城),如果在同一城,那千余人排队走,前方到达彼方门口,后方可能还在己方厅堂。这就不可能‘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的记述。”这分析得也有道理,那么高州州治在哪里?陈祖辉认为在属于梁高凉郡领地的“今阳江城”。总之,为了把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这一战例发生的地点说得合理,讲得通,包得圆,讲法比较多。如吴刚等著的《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为了解决郡治、州治不在一起的问题,分析说“高州州治设在今阳江白沙旧洲城,而高凉郡治则从恩平迁往今阳江红丰镇(原双捷镇)的塘载一带”,在缺少史料根据的情况下,又多了一个在今阳江红丰镇的高凉郡治。虽然之前系列文章认为高凉郡治在今阳江或恩平,高州州治在今阳江,但以有闻也录的原则,有些专家认为南梁的高凉郡治、高州州治在今高州和今电白,也在这里顺便讲一讲,作为杂取众家之说吧。如于城在《冼夫人的历史评价》(《岭南文史》1984年第1期)一文中说“我这次到当地勘察地势,当时高凉郡治在良德,高州州治在今电白旧城大队。两者相距七八十公里,步行要两天。如果像史书所说,冼氏带着千多武装人马,而且担着牲畜粮物,经过两天的长途行进,李迁仕怎会不发觉。”又说“但高州故城距离冼氏的出生地(即根据地)山兜村不过十多华里”。于城根据这个说法,便猜测冼夫人首先叫冼家部众埋伏在州城附近,自己带着少量役夫,担着礼物来到州城附近之后,大家便一拥而上,攻占了“高州城”。为了把故事讲得有道理,让读者相信,连事先做好埋伏的“桥段”都想出来了。实际上今长坡旧城距离良德只有二十多公里,文中所说距离良德七八十公里,而离山兜村十华里的地方,应不是长坡旧城,而应是明成化三年后从长坡旧城搬迁到今电城镇的电白县城(电城镇离良德应有一百多公里),但在电城的电白县从来没有做过高州的州治。该文作者于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考察的“今电白县”也没有“旧城大队”,长坡旧城在今高州。这段话出现了这么多明显的错漏,仍被一些人引用来说明高凉郡治在良德、高州州治在长坡旧城的依据,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也有同志认为,当时的高州州治在今长坡旧城,那么从良德出发,二十多公里的路途刚好半天时间即可到达,基本讲得通。但在南北朝的梁代,今长坡旧城是当时的电白郡治,并不是高州州治,待到唐大历十一年(776),高州州治迁到今长坡旧城的电白县时,距离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的大宝元年(550),已经过去226年了。
不过,对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的战例发生地,很多专家都按《隋书·谯国夫人》所载,认为李迁仕肯定在当时的高州州治,冯宝、冼夫人肯定在高凉郡城。如我市冼夫人研究资深专家李爵勋副教授在《冼夫人智挫高州刺史李迁仕》一文中说,“高州刺史李迁仕又暗通侯景,借着响应救援京城为名,聚兵置械企图据着高州起事。”有的研究者认为《隋书》中所载“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并非李迁仕亲自带兵占据大皋口,而是派兵去占据这个战略要地。有的人虽然认同李迁仕是在大皋口,但又十万火急地赶回设在高凉县城的高州,然后派人去召冯宝。也有不少想当然的说法,如《冼夫人成功密码》一书中,该书作者就借冼夫人的口来批李迁仕,“石头城下诏命李迁仕前去救驾的时候,他却在高州城一动也不动,还装病推脱,这安的是什么心?”又说,“他不仅抗旨不去石头城救驾,而且还关起城门,干自己的私活。”这些话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我却认为作者没有细心去读相关史书,不细读《梁书》《陈书》的原文,又怎么知道李迁仕不去救驾,而在“高州城一动也不动”呢?如果这样说李迁仕,相信他会觉得“比窦娥还冤”。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得简要讲一下“侯景之乱”,同时要了解李迁仕在什么时候依附侯景叛乱。
侯景在《梁书》中有传,他是羯人,原是北朝东魏的一员大将,镇守河南十三州。梁太清元年(547)二月,因与东魏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有矛盾,要求降梁。当时梁朝内部有大臣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接纳这个东魏叛将为好,但梁武帝萧衍想借侯景之力,乘机进复中原,决定接纳侯景,并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参见李爵勋著《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侯景此人生性凶残狡诈,同时又善于用兵,胆识过人。说他是一代枭雄也好,野心家阴谋家也罢,他发动的“侯景之乱”,从548年到552年,历时4年,在这场叛乱中,侯景硬生生地把当了47年皇帝、已达86岁高龄的梁武帝萧衍活活饿死在宫城,同时也促使了南梁的迅速灭亡。侯景投降南梁后并不安分,在太清二年(548)八月,他勾结萧衍的侄子、临贺王萧正德在安徽寿阳(今安徽寿县)举兵反叛,在萧正德的掩护和配合下,他的叛乱队伍很快便渡过长江向梁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发。梁武帝焦急万分,诏令各地州郡县火速发兵赴都城救援。
我们要注意的是,侯景举兵反叛的时间是太清二年(548)八月,距离他投降南梁刚刚一年半。在梁武帝发出各地出兵勤王护驾的诏令后,作为高州刺史的李迁仕是在高州城内“一动也不动”呢,还是带兵入京护驾?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的战例发生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距离侯景发动叛乱时尚有两年时间,这段时间李迁仕在做什么呢?他是在侯景起兵叛乱之初就加入了叛乱队伍,还是在后期才加入?这是分析清楚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发生地点的关键,即侯景举兵反叛之初,李迁仕在哪里?他在做什么?
李迁仕何许人,他为什么要参与侯景之乱?因为史书没有他的传记,很难一一细说,我们只能从正史和地方志及各类相关史书中,寻找有关李迁仕一鳞半爪的零星记载,大致了解李迁仕其人其事。之前引《高州府志》已讲过,李迁仕是有记载的第二任高州刺史,在梁武帝下诏各地州郡县官吏带兵前往都城救援时,李迁仕是积极救援梁武帝的地方刺史之一。《梁书》“本纪·卷三·武帝下”载“(太清二年十二月)丙辰,司州刺史柳仲礼、前衡州刺史韦粲、高州刺史李迁仕、前司州刺史羊鸦仁等并帅军入援,推仲礼为大都督。”在救援的部队中,赫然有李迁仕刺史的大名,说明在接到梁武帝的诏命后,他即带领部众从岭南的高州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历经近4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京城附近,并且很快便投入了战斗。在《梁书·侯景传》中,记载各路军队攻打侯景时,“高州刺史李迁仕、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又率兵继至。既而鄱阳世子嗣、永安侯确、羊鸦仁、李迁仕、樊文皎率众渡淮,攻贼东府城前栅,破之,遂结营于青溪水东。”说明李迁仕参加战斗并取得初步胜利。《梁书》的“武帝纪”载,“戊辰,高州刺史李迁仕、天门太守樊文皎进军青溪东,为贼所破,文皎死之。”战况惨烈,李迁仕面对的已是生死考验了。这些正史记载的史实,说明李迁仕在侯景叛乱之初,是积极起兵勤王护驾的地方刺史,他并没有在“高州城里装病而一动也不动”啊!
固然,也有一些专家是比较认真阅读史书,并提出了不少疑问的。如刘正刚著的《茂名历史文化专辑·冼夫人》一书中就讲到,“时任岭南高州刺史的李迁仕,也在侯景叛乱之初,率兵跟随鄱阳世子萧嗣、永安侯萧确等渡过淮河,攻下了侯景军东府城营寨,并在青溪水东扎营。”认为李迁仕在侯景叛乱之初,确实参加了讨伐侯景的队伍,只是“后在战斗中受挫,率军返回岭南,再无北伐之心。”把“李迁仕据大皋口”说是“此口位于广东北部太慰山和皋石山之间的浈阳峡”,这对大皋口的地理方位认定并不准确。阳江学者莫介豪在分析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的各类研究文章中,是相当有见识的,他在《李迁仕所据之大皋口今何处》一文中分析,不仅认为大皋口在江西,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疑问,“假如大皋口在千里以外的广东高州(今阳江)的话,在通讯设备极差的古代,李迁仕难以指挥军队作战。还有,如果李迁仕住在广东阳江,当他得知陈霸先在江西部署了强大的兵力时,谅他不敢往江西逃窜。”
经过上面的分析,李迁仕在侯景叛乱之初,不仅没有“暗通侯景”,而且是积极带兵走上前线与叛军作战的地方刺史之一;他依附侯景,是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至于李迁仕为什么依附侯景作乱,冼夫人又是在何处智破李迁仕,留待下回分解。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