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苦与乐


周平(茂南)
  今年春节至中小学开学前后,明代大儒宋濂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不断被刷屏,突然火了,文中所描绘的奋斗精神和读书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引起许多人内心的共鸣。该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伴随一代代人成长。时过境迁,经历生活工作的酸甜苦辣后,那些过来人再重读此文,颇有一番感触,昔日不明白的生活道理,此时茅塞顿开。不禁对宋濂勤学苦读表示敬佩,为宋濂的苦尽甘来而高兴。教育具有滞后性,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感悟才会明白教育是会闭环的。关于学习的苦与乐的道理,在中小学阶段,越早明白其中奥妙,对人的成长成才越有利。
  温故而知新,重温一下《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旨意。《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一篇赠序。在赠序中,宋濂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描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学习是苦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艰苦与事物的成长蜕变如影随形,学习亦然,概莫能外。学习,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懂到理解,从浅尝到深入,无一不是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吹尽狂沙始见金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苦的。有付出体力,忍受长期伏案之苦;有花费脑力,绞尽脑汁思考之苦;有抵制诱惑,耐住孤独寂寞之苦;有克服惰性,咬牙坚持不懈之苦等,吃下这些苦,才可能有所收获。古人说十年寒窗苦读,今人道学习要坐冷板凳,皆是强调学习是对人身心的历练考验。宋濂的学习是异常苦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严寒中,宋濂忍受身体肌肤的极度疼痛僵硬。日常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粗茶淡饭。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无论是肉体肌肤之苦,抑或是心理精神之苦,都是学习者要面对、接受和克服的,有了这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内心就能坦然待之,不再彷徨,不再惧怕,不再抱怨,而是积极从苦中寻找乐。
  学习,苦中有乐。生活中有人调侃说:“我爱学习,学习让我快乐”。学习有乐吗?有,当然有!经过冥思苦想,解决了难题,你是乐的;通过广泛阅读,开阔了视野,你也是乐的;依靠勤奋巧学,收获了进步,你还是乐的。不难发现,学习的乐,藏在“我也行”这句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的成就感中,藏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苦苦思索瞬间豁然开朗的无比欢愉中,藏在知识的不断积累所给人带来的幸福体验中。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学习的正面体验感越强,乐就越多,学习的动力就越足。那时候,学习不是苦差事,学习不折磨人,学习不使人痛苦。再苦再累,也能品尝出甘甜,乐此而不疲。《送东阳马生序》开篇曰:余幼时即嗜学。嗜:指特别爱好。一个“嗜”字,点明了宋濂乐之根源,在于心底深处对学习的深深热爱,这种热爱能让宋濂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同学锦衣玉食,条件优渥,宋濂身着旧袍破衣,可是宋濂安于清贫,丝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精神充实快乐,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学习,有苦,有乐,苦并快乐着。麦子破壳难,稻谷抽穗苦。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拔节成长,必然会经历阵痛,学习上所有的苦,都是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学习的乐。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劝勉后辈,在太学学习,衣食无忧,条件优越,不必深夜抄书、不必长途跋涉,不必经受严寒之苦,更应该努力学习。放眼神州大地,现在的学习条件自然比700年前的要好很多了,所以我们如今的莘莘学子没有理由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学习的苦是磨炼,学习的乐是嘉奖。善于发现学习的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享受学习的乐,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学习作为桥梁,人人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