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消费有风险 购买套餐需谨慎

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受损可拨打12345热线投诉举报(上)


本报记者周燕红通讯员黄芝明柯玮琦
编者按
  “激发消费活力”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旨在统筹凝聚各方力量共识,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为了让读者在消费中更有信心,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门走访茂南区消委会,就去年出现较为热门的消费投诉案例,倾听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建议。从今天起,将连续推出“3·15特别报道”上下篇,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更多科学维权知识,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皮肤管理。美容店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皮肤美容项目供消费者选择。在美容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却有一小部分美容店提供的美容服务项目达不到与消费者承诺的效果,甚至在引导消费者预付消费时出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案例一
  去年3月初,一位男士在市区一家美容店了解美容项目时,对商家推荐的两个护肤套餐很感兴趣,于是花费了3439.47元购买了这两个套餐,并且是以贷款消费的方式支付了套餐的费用。但后期在使用过程中,美容套餐达不到店员之前承诺的效果,而这位消费者还需要继续为贷款买单。经过茂南区消委会工作人员的核查和处理,事情才得以解决。
  案例二
  在2021年6月到2023年4月期间,一位女士因皮肤问题需要进行治疗,便在市区一家美容店办理了去激素套餐及蓝铜套餐,分别支付9800元、6800元和15000元。在办理套餐时,商家承诺包治好皮肤问题,如果没有效果可退款。这位女士在后续使用时,发现并没有效果,曾向商家反映情况并要求退款,但遭到商家拒绝。这位女士将美容店投诉到茂南区消委会。经过工作人员的核查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处理协议。
  案例三
  去年4月,一位女士在一间面部皮肤修护中心花费了980元充卡购买了美容套餐,其中包括12次的皮肤护理服务。在做完两次脸面祛队粉刺项目后,她的脸上出现了疤痕现象。这位女士对此感到不满,要求商家将未使用的套餐余额进行退款处理,却遭到商家拒绝,于是通过拨打12345热线寻求帮助。茂南区消委会接到投诉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跟进处理。经过核查和协调,最大力度地为这位女士挽回了损失。

消费警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选用美容服务和产品的时候应该保持理性,切勿尽信商家宣传广告。购买或使用美容机构推荐的产品前应对该产品深入了解,看该产品是否为正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是否有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是否有批准文号,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是否会导致皮肤过敏等;对进口化妆品还应看是否有进口许可证等。
  对美容机构承诺的疗效,要通过书面形式达成服务协议。其中应包括使用材质、期限、美容预期效果等条款,同时留下可供对比的证据,不要轻信美容院的口头承诺,以免日后出现纠纷责任归属不清的情况。
  办理美容预付卡时要选择证照齐全的美容机构;要了解清楚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特别要关注商家终止服务、商铺转让时的限制性约定,并确认是否允许中途退款等。
  如果发生美容方面的消费纠纷,消费者可以先找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政府热线进行投诉举报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