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体育不止于健体

周平(茂南)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庭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偏向对未成年人的智育,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社会到家庭,对人的培养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重新去审视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思索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个宏大命题。其实,好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促进,协同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学校,近年呈现出重视体育的良好氛围。2022年6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法规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2023年底,《深圳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通知》《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印发,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深圳市迈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行动上的第一步。2024年伊始,广东省体育局、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的实施细则》,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该实施细则从2024年2月20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健体是体育的第一要义。生命在于运动。通过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塑体型,壮筋骨,强体质。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语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道出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正常生活工作,才能为社会做贡献。用数字来形象表达:身体健康是“1”,名利、地位、荣誉、财富……是“1”之后的一个个“0”,如果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会忘记“东亚病夫”的侮辱歧视,要牢记毛主席意味深长的教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更要深刻领悟如今党中央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客观综合评价,体育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魅力,体育不止于健体。
体育塑造品德性格。在团队体育项目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例如篮球比赛,球员间必须相互配合,共同进退,传球、跑位、挡拆、抢篮板、防守等,无一不是依靠合作,能赢下比赛,团队中的团结配合不可或缺。在考验耐力的体育项目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譬如长跑,在选手们身体素质相当的前提下,比拼的就是学生的意志力,谁有永不放弃的超凡意志力,谁能顶住极限体力的考验,谁胜出的可能性就大。懂得团结合作,具备坚强的意志力,这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品德性格,是体育育人的有力体现。
体育促进智力发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众所周知,劳逸结合,学习会更有效率。体育运动能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使学生身心放松愉悦,也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连接,促进脑细胞的生长,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物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提升审美能力。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高度之美、速度之美、力量之美,在体育中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身体美和运动美的内涵。身体美是指个体通过锻炼和塑造,使自己的身体形态和健康状况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运动美则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展现出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和韵律感等。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美和运动美意识,从而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这是百年前中国现代教育发蒙之时张伯苓对校长提出的一个标准。一所学校体育处于何种地位,直接反映该校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教育的体育更是不牢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