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电白籍教育家、著名量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黎乐民的家国情怀


黎乐民在办公室和徐光宪先生讨论工作。(上世纪90年代)
■记者 陈艺平 陈珍珍 通讯员 麦哲伦 刘永严
黎乐民,1935年12月出生,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板桥村委会铺背村人,中国著名量子化学家、物理无机化学家,教育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校任教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量子化学、理论无机化学等。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7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至2007年连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2023年10月30日,在北京清华园街道一栋普通民宅里,我们见到了敬仰已久的著名量子化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黎乐民院士。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穿着朴素、慈眉善目的邻居爷爷模样,举手投足流露出来的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学者风范。
“学海浮槎,乐不思它,求知求是,淡泊生涯”。这是黎乐民院士在200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的题词,这也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
优良家风传承
寒门学子鱼跃龙门成为中科院院士
乐民是迄今为止茂名电白籍的唯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科学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此,黎乐民非常谦虚,把一切成功归根于“长得逢时”。
黎乐民说:如果不是成长在新中国发展时期,如果没有老师指引,我个人大概什么事也干不成,只能辛苦谋生,求得温饱过一辈子。我父亲对我的希望是能读点书,当上一个小学教师,有碗饭吃,不用当农民那么辛苦就满足了。我这一生能超出我父亲的期望,不是光靠我个人的努力,首先是乘了祖国发展的东风。
1935年12月6日,黎乐民出生于电白区林头镇板桥村委会铺背村一户贫苦农民之家。因为贫穷,为了养家糊口,他父亲很小就到大衙墟店铺当学徒工,没有正式上学读书的机会,在白天劳动之余,晚上参加村里“夜学”识字班,才认识一些字。正是因为贫穷,黎乐民只读过两年正规小学。穷则思变,他从小就刻苦学习,爱好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小学时期,他得到流落电白的江门籍启蒙老师“三埠婆”的悉心教导,打下了很好的语文基础。1949年,黎乐民考入电白三中读初中。在那里,他遇到把他引入化学大门的恩师梁家麟先生。
抗日战争时期,电白县政府曾从电城迁移到霞洞大村。电白三中就在霞洞大村,学校办得很好,图书馆藏书也多,黎乐民经常去借阅。梁家麟是他的初中语文老师、班主任。梁家麟先生也是进步青年,当时才20多岁,语文教得很好。1950年暑假期间,黎乐民经常到图书馆借阅文学书籍,有一天遇到梁家麟老师。得知黎乐民借阅小说,梁家麟老师告诉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需要许多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国家,光喜欢语文,光阅读文学书籍还不够。梁家麟老师还给他介绍了几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其中一本是法国人写的《化学奇谈》。该书中文译本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解释有趣的化学现象,阐述化学原理,介绍化学实用知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深深地吸引了他。尽管那时他对化学并不了解,但是知道化学能产生很多东西,对生活很有用。从此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按照书本的做法,尝试做一些小试验,可惜都失败了。但喜欢化学的种子却在他心中扎了根。
1952年,黎乐民初中毕业后考入电白四中(后更名为电白一中)读高中。1955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第一志愿填报北京大学化学系,第二志愿填报兰州大学化学系。后他如愿被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
“考上北京大学,父母亲在为我高兴的同时,也努力为我筹备所需费用,倾其所有,东拼西凑,一共才筹集到20元。我怀揣那20元,跟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乘汽车到广州集中,再从广州乘火车北上。整个入学过程所需费用和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全部由政府负担。”他说,整个大学阶段,他没再拿家里一分钱。
“我离家后,父亲经常和我通信,关心我学习生活。为了供我读书,父母亲尽其所能。家虽贫,但父母勤劳善良、相濡以沫,让我终身受益,父母亲的恩德,我终生难忘!”黎乐民深情地回忆道。
黎乐民的父母很善良,也非常勤劳,夫妻和睦,待人和蔼友善,邻里关系好。特别是他的母亲性格温和脾气好,一生没和人吵过嘴,从不大声说过一句话,教子有方。深受父母的影响和优良家风的熏陶,黎乐民性格温和,忠厚善良,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的妻子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核基地工作,后来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直到退休。儿子女儿也是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外国名校继续攻读。一家四口都是北大学子,优良家风传承,培养出一双优秀的儿女。
他很孝顺父母,为了帮助家里解决困难,工作后,他每月坚持给父母生活费。经常写信问候,寄钱寄物孝敬父母。以前他弟弟家在农村生活比较困难,他负担起侄儿侄女部分学习及生活费用,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令他深感遗憾的是,父母生病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守在身边送终尽孝。在家与国、忠与孝之间,他选择了忠诚和报效国家。
报效祖国
埋头实干十八载,投身祖国原子能事业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是这样阐释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也是黎乐民一生坚持的人生信条。
黎乐民童年亲历了日本人入侵、山河破碎的苦难。日本飞机轰炸家乡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鞭笞着他的人生。他自小立志报国,不论何时何地,始终自觉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根据党中央部署,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当时迫切的任务是自己要造出原子弹。国家给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原子能事业的科技人才。1956年,上级在中关村安排一栋楼给北京大学筹办原子能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黎乐民读完大学三年级,就被抽调到原子能系(1961年后改名技术物理系),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参加科研工作,开始参与矿石中铀、钍的元素分析和浓缩铀样品中铀235/238的同位素分析,后来还开展超纯材料中超微量杂质的放射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他克服了没有经验可借鉴的种种困难,凭着敢想敢干的精神,从文献里找到一种比较简单的测定矿石中铀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试验并向别人请教获得了成功,得到领导的肯定。
黎乐民的妻子在青海核基地工作。那里海拔3200多米,严寒、缺氧、气压低,连饭都煮不熟,生活条件差,后来她因此得了胃病。“国家研制原子弹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尽管条件十分艰难,夫妻两地分居,能被组织抽调参加这项工作,我们还是感到很光荣的。”黎乐民说,有国才有家,报效祖国是道德要求,也是义务和使命。
在那项史无前例、对中国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伟大事业中,黎乐民和许许多多科研人员一起,在绝密的研究环境中默默无闻地奉献了宝贵的青春。按当时极其严格的保密要求,黎乐民与除父母亲以外的所有亲友、同学中断了一切联系,长达近二十年。
师从“稀土之父”徐光宪
开展络合物化学、萃取化学和量子化学研究
1959年,黎乐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62至1965年,师从我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徐光宪院士,攻读物理化学(核燃料络合物化学方向)研究生,参与核燃料相关的络合物化学和萃取化学研究。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在此期间的科研成果,作为一部分包括在1987年获得的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之中。
谈起恩师徐光宪,黎乐民充满尊敬和感激。在他眼里,恩师为人道德高尚,做学问融会贯通,做科研执着追求,是他一生的榜样。
黎乐民说,他能有幸成为徐先生的研究生,属于偶然事件。黎乐民就读本科时听过徐先生讲授的两门课,但并不太熟悉。他留校任教后,有一天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想查找一篇刊登在英国法拉第学会会志上的论文,却找不到,巧遇徐先生到图书馆来。徐先生带他找到了那篇论文。他感觉徐先生很热心,乐于助人。1962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他就报考了徐先生的研究生,师从徐先生攻读核燃料络合物化学(现称配位化学),属于物理化学专业。研究与原子能关系最密切的元素铀、钍等形成络合物的性质,及将其用于铀、钍的化学分离提纯。后来还跟随徐先生做过核燃料后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从反应堆燃烧过的核燃料中分离回收铀、钚和其它重要超铀元素的方法。
徐光宪是我国量子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早年在美国从事量子化学研究,195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为了报效祖国,他放弃外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历尽艰辛回国参加建设,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徐先生几十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国家需要,几次改变科研方向,每次都能迅速取得累累硕果。1957年根据国家需要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1958年从化学系转入原子能系,被任命为副系主任,负责培养当时国家急需的原子能化学人才,同时开展核燃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72年从北京大学江西鲤鱼洲农场回到化学系工作。1973年接受国家关于稀土元素分离提纯的研究任务后,迅速组织并带领团队开展研究。他提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开发出高效的稀土分离工艺流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使我国稀土工业由在国际上默默无闻,一跃成为稀土生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迫使发达国家多家生产单一高纯稀土产品的公司停产。我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与外贸曾占到全世界85%以上的份额,国际同行称之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奇迹!1989年,徐光宪先生筹建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己担任筹建组组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黎乐民担任实验室主任。1995年,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参与全国评估获得良好成绩;1999年参加全国评估,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关于稀土分离研究的重要意义,黎乐民举了一个例子来说,1958年他刚开始做科学研究时,有一次到器材室领取光谱纯氧化镧作为试剂,被告知一克氧化镧需一千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18个月的工资。那时单一高纯稀土元素化合物就是如此昂贵!我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不掌握分离单个稀土元素的技术,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口稀土矿产或者粗制的混合稀土氧化物,却需要以高昂的价格进口含单一高纯稀土元素材料;而且重要的含单一高纯稀土元素的材料,发达国家还不肯卖给我们。由于徐光宪先生主持的稀土分离科学研究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2008年荣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再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1978年钱三强先生来到北大,很认真地对徐光宪先生说:“50年代因为国家需要。把你从量子化学本行调到原子能战线,你服从了组织安排,毅然主持放射化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人才,现在你可以回到你热爱的量子化学专业了。”徐光宪先生在时隔20多年后,在继续进行稀土实验研究的同时,重返了量子化学基础研究,但是缺乏得力助手。当时黎乐民已经从技术物理系调回化学系,安排在普通化学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徐光宪考虑到黎乐民有很好的量子化学基础,就申请调他过来作为骨干力量协助组织研究团队开展工作。经过不断努力也取得重要成果。例如他和黎乐民、任镜清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徐光宪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中有四位成员先后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黎乐民、黄春辉、高松、严纯华。这在中国是少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这也是徐光宪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创造的另一个奇迹。
薪火相传
倾情教育桃李满天下
数十年来,黎乐民与书籍为友,跟科学结伴。只要不外出,他每天晨起便开始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潜心搞好基础研究和教学,这种执着而淡泊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他培养的学生不少人已经成为教育界、科技界的骨干力量,真是桃李满天下。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教过本科生的课,后来都是带研究生,他们有的在我们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当教授,有的在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当教授,有的还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的当了系主任、研究中心主任。”说起学生,黎乐民满脸自豪。刘文剑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出国进修,继续坚持相对论效应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成为该领域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
何谓化学?黎乐民用一句话归纳:“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掌握变化规律,利用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保障大众生命健康。”投身祖国化学事业半个多世纪,在他看来,化学是深受社会关注的科学,每一个学化学的学生都应该爱国敬业,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黎乐民强调,大学教育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前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处理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死记前人给出的结论。强调学生不能死读书,而要深刻领会原理,懂得运用知识。要加强创新意识教育。科学要前进,创新必不可少。
除了重视教书育人,黎乐民还勤于著书立说,他和同事合著的教材《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册)长期以来是我国理论化学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参考书,对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研究生起到很大作用。
黎乐民的研究成果也令人瞩目。“应用量子化学-成键规律和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用量子化学”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芬太尼类-镇痛剂的量子化学研究”获得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等。
甘当人梯
乐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在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黎乐民也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心血。从1999年至今,黎乐民担任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副主任,到各中学跟青少年交流,给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做科普报告,经常参加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爱上科学,从而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
黎乐民说,科技人才培养对我国具有战略性意义。要培养杰出创新科技人才,就要从娃娃抓起,只要培养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感兴趣的人口基数大了,底盘够大,那么培养出科学家的概率就大,自然容易产生人才了。这是黎乐民对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思考。基于此种思考,他不遗余力地到中小学去“播种科技种子”。希望通过大手拉小手,老前辈带着孩子们走进科学的世界,领略科学的奥妙,薪火相传,就像当年的老师帮助他们一样!他期待,有更多的孩子踏上科技之旅,点亮梦想之光!
2014年,黎乐民回到电白一中参加母校百年校庆,发表了《喜乘祖国发展的东风——回眸六十年随想》的演讲,全文整整一万字,表达了对父母、对母校、对家乡、对同窗的深深感恩之情,还有对高中学子的期望和勉励。他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竞赛,开始时跑得快的不一定是最后的优胜者,起步差一些不一定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胜不骄、败不馁,是实现从面临挑战到取得成功的转化之桥梁。”
淡泊人生
高山仰止且从容
近七十年来,黎乐民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大学,兢兢业业为祖国科学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他淡泊名利,品行高洁,令人敬仰。
除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黎乐民还承担过30多个学术和社会职务。他担任过教育部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开放实验室主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在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中国化学会、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兼任过职务,担任过《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版)主编和其它十多种刊物的副主编或者编委,1998至2007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他还喜读诗书。他的一言一行常在无意中诠释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举手投足间总能体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从容。
1984至1985年,黎黎乐民到美国当高级访问学者,受聘为属于美国能源部的能源和矿物资源研究所的客座科学家,虽然可以留在美国发展,但是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毅然如期归国。“在国外收入比在中国高得多,甚至高出百倍。可是,我脑子里一直谨记着,从中学到大学,我都享受国家提供的助学金,没有国家的培养,我是不可能上大学的。我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回报国家的培养。”对此他如此说。
黎乐民作为一名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从来不居功自傲,没有半点架子,一直是平民作风。1994年,黎乐民回家返京路过电白县水东镇,住在简陋的旅社。当时电白县领导知道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回到家乡,便登门拜访。他婉言谢绝了电白县领导的住政府招待所、公车接送的好意,自行乘搭公共汽车转到茂名回京。他常说:“不要多花国家一分钱,不要增加政府负担。”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黎乐民经常关注家乡的发展,对家乡在经济、教育、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他说,家乡要发展,必须抓教育,将教育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抓。教育需长期抓才能出效益,务必重视基础教育,从小学抓起,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