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远,春联雅韵长


王如晓(市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春节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春联的源头为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辟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后来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用于驱邪纳正,保佑平安顺利。
  春联的另一来源为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逐渐发展为春联,书写内容更加丰富,以对联的形式出现,有四字、五字、七字联等等。据说,春节的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皇帝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在全国老百姓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春节并祝福来年国泰民安,自此,写春联、贴春联的传统延续至今。
  原来的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有吉祥、辟邪的寓意,为延习此意,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也寓意着红红火火过大年。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平安喜庆祥和文明的春节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市各级宣传部门、各有关单位以及各个文化艺术团体组织书法家们,积极联系各镇、街社区或村委会开展“挥春送福送春联,好心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挥春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形式,为广大市民、村民送上新春的祝福和问候,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日,来自市书法家协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市老干部书画协会、神州书法家协会、开明画院以及各镇、各街道等书法艺术团体的书法家们,纷纷组团奔赴山区、海边、乡村、社区、学校、军营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现场为解放军官兵、村民和居民朋友挥毫泼墨。迎着新春的气息,书法家们手握毛笔,在大红纸上写下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在字里行间注入对新一年的期待与愿景。一幅幅写满祝福的春联、福字跃然纸上。今年是龙年,春联中融入了龙的元素,更显得有活力,有力量。书法家们将新年祝福化作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墨香四溢,带着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比如,“卯兔呈祥家家乐,金龙兆瑞步步高。吉星高照平安宅,禧福常临富贵家”等等就很受欢迎。乡亲们拿着一幅幅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福字,高兴不已,纷纷表示感谢。
  日前,我们在信宜白石镇六域村挥春时,亲耳听到一些感人的话,很受感动。在图书馆送春联活动中,陈伯动情地说:“手写的春联更有传统文化气息,相比在集市买的印刷春联多了一股墨香,多了一种情调,多了本土的特色,所以我每年都是贴手写的春联。”驻村工作队员小张说,他受当地部分村民之托,来到现场代取春联,准备带回村里分发给群众。他一边帮忙牵纸,一边自言自语,“书写春联的志愿者都是书法好手,每对春联都好看、喜庆,对文都是歌颂共产党、人民政府为民谋幸福,歌颂新农村新变化新生活,祝福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为主题,多有添丁发财、富贵顺利等吉语,群众十分认同、喜欢。”有些春联刚刚写好,墨迹还未干透,居民已迫不及待地取走。村民们接过社区志愿者递上的充满美好寓意的春联,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场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
  在老干部书协志愿者中,陈先生今年70多岁了,写了几十年春联,连续多年参加市老干协会组织的送春联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要写几百副春联。他告诉我:“过年贴春联是民间最具仪式感的传统文化,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自己写的春联被大家喜爱,内心感到很高兴,很受鼓舞,只要还有精力,每年还要继续写下去。
  笔者身为茂名市书协会员、市老干部书协会员,也有幸每年参加几次挥春义送春联活动。今年参加了信宜白石、高州柏桥、茂南石曹、市图书馆、市老干中心等组织的义务挥春活动,切身感受到这种毫无功利性的活动带给自己的信心和快乐。
  据了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市连续多年举办迎新春送春联送祝福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直接受益群众几万户,已经形成“送春联进万家”惠民文化品牌。今年春节前夕,各地各单位的书法家们纷纷组织送春联活动,错开出行。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通过入村进社区现场写春联、福字送村(居)民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好心文化”、“文化惠民”的成果,把浓浓的年味和美好的新春祝福提前送给大家。送到基层去,送到农村去、送到海边去、送到军营去,将进一步践行“文化入万家”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
  有言道,“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为了让全民共享新春欢乐,各有关书法团队还专门为留守茂名过年的外来人员、五保老人书写春联,送上新春的问候和祝福。为解决送春联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人员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春联上门。
  通过下乡下社区挥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为广大基层群众生活带来更多年味同时,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创文巩卫”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下基层挥春活动,让村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传统文化盛宴,深受群众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