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实施理论宣讲品牌建设与创新,推动党的理论落地生根
宣讲接地气 理论入人心

图为“柏桥讲堂·千名村书记话振兴”活动现场。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丘立贺摄
■记者陈莹莹通讯员梁龙贵
本报讯“从高中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化橘红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来做……”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活动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讲堂举行,唠家常式的宣讲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近年来,我市深入推动理论宣讲品牌建设,锻造“硬核”队伍,构筑多元矩阵,提炼精品课程,以一系列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叩开群众心扉,持续推动党的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激活宣讲队伍打造“最强声势”
今年6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在“柏桥讲堂·千名村书记话振兴”活动带头开讲,以“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大作为”为题作专题辅导,讲理论、讲政策,为村支书“画像”,为基层“领头雁”能力提升充电赋能。紧接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16名市直单位领导成为兼职师资走上讲堂,讲解中央政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使干部群众了解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坚实行动。
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一支过硬的宣讲队伍是前提。市委宣传部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专兼结合的理论宣讲队伍。邀请了省内外高校教授,从市内高校、党校等系统遴选17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专业研究领域,从理论的高度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此外,还选取了各行业、各战线的党员群众,组建百姓宣讲团,讲述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新成绩,这些“基层小喇叭”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土方言讲好理论宣讲故事。
市委党校教育长张蓝青表示,我市理论宣讲融合了不同层级的力量,从不同角度去阐释和讲解,使群众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理解更加清晰透彻。
搭建宣讲阵地叫响“最强分贝”
聚焦“向谁讲、在哪讲、讲什么”的问题,我市共建共享,构建多功能的宣讲阵地,扩大宣讲的辐射力,使宣讲阵地接地气。
今年6月以来,我市开展“千名书记话振兴”“村书记圆桌”“柏桥夜话”“乡村振兴大家谈”等形式的学习研讨,积极探索示范村(居)参观讲,组织村支部书记到我市63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聆听示范村建设的构思、规划、建设讲解。“通过实地参观的宣讲学习,我对乡村振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听到、看到的每一个案例就是一节生动的解说课,每一个案例范本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茂南区金塘镇白土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朱延彪说。
同时,利用“柏桥讲堂”教育平台,加强与各高校联系,开展教育培训、党性锻炼、驻镇帮扶工作,邀请大学生进行调研宣讲,让大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理论落到火热实践中;对重点案例宣讲进行直播、转播,把重点内容、精彩话语、优秀课例等摄制成短视频,推送到学习强国、微信、抖音、快手、网络等平台,扩大听众、受众范围,使基层群众接受教育不出村,推动宣讲进“群”入“圈”,进千家入万户。今年以来,宣传部门共拍摄宣讲短视频26个,线上点击量超1亿次。
打造精品内容形成“最强成效”
如何让党的声音、政策“飞”入千家万户、“种”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坎?我市把宣讲内容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用“小切口”诠释“大故事”,用“家常话”讲清“大理论”,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成立宣讲工作课题组,研究茂名实际情况,挖掘遴选各系统各行业宣讲人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案例阐释政策、以故事讲道理,使宣讲主题更鲜明、逻辑更清晰、内容更丰富、针对性感染力更强;茂名是全国农业大市,积极邀请新农人、网络电商销售红人、技术专家等登台开讲,讲述如何发挥自主能动性,开发农业种养项目,成立合作社群策群力,拓宽网络销售渠道等,并针对畜牧养殖、果树栽培等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我市农民种养水平。化州官桥镇六堆村种养大户余冠强笑着说:“电商销售是个好东西,我们经过培训学习后,往年滞销的番石榴、红橙今年供不应求,售价普遍高了2元,我们这个出货量不得了。”
据了解,今年以来,围绕重大理论主题,市委宣传部统筹部署,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具体组织推动,共开展各种宣讲活动4983场次;《殷殷嘱托,红红硕果:小荔枝带动共同富裕》等3个短视频获优秀短视频表彰(全省30个);我市“柏桥讲堂”宣讲队入选省首批基层理论宣讲示范队伍;高州市委宣传部获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