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生戎马写春秋 百年故居展风采
——秋日造访茂南抗日爱国将军车驾龙故居

车驾龙后人刘福文介绍故居。记者柯丽云摄

车驾龙故居全貌。通讯员玮玮摄
茂南区山阁镇禄村距离茂名市区几公里,村西北,有一条山脉横亘在碧绿的原野上,绵延数公里。村东北,是一座座低矮的山岗,山岗上种有荔枝,漫山遍野。泗水河从东北方流来,绕过村东,在西南方与从西北方流来的小河交汇后,再从南方缓缓流出……这个秀丽的小村庄,就是茂南抗日爱国将军车驾龙的故乡。
地灵则人杰。车驾龙生于1874年,字云六,高州禄村车氏四房后人(今茂南区山阁镇禄村)。他历任高雷镇守使,高雷护国军总司令,两广护国军第六师师长,黄埔军校少将战术部主任,编译教官,张炎抗日自卫团第一大队长等要职,是禄村人们口中的“抗日爱国将军”。
后人为了纪念将军车驾龙,一直保存其故居。故居始建于1898年,为车驾龙于日本留学归国后所建。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具有民国初期民居建造风格,距今已有125年历史。2022年9月22日被评为茂名市茂南区人民政府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珍珍
百年故居 风采依旧
深秋,我们跟随车驾龙将军的后人刘福文(高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高州市老年大学校长)参观故居。在村落中,远远地,我们便看到了一座有别于其他民居的建筑,古香古色。
走进前院,记者看到正门上方庄严写着“将军府”,一副上联“五世承恩传故韵”,下联“千秋铭志续新篇”,表达了后人对先辈无限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寄托。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故居的建筑内部为三进三间,前进为门厅加两房,中进为天井加两廊,后进为大厅加两房,是一座典型的传统建筑。“这些都是社会有关人士书写将军的对联、诗词、彩画等,经过后人多方收集进行展示。”刘福文介绍说,故居里还陈列展示了很多关于将军的简介和资料。其中有省政协的《广东名人故居》,省委统战部的《粤海同心》,茂南区政协的《茂南抗日爱国将领》《黄埔军校同学录》《李宗仁回忆录》《茂名文史》以及一大批报刊,里面均记载了车驾龙奋斗的事迹。
在后厅墙上中间挂着一幅车驾龙将军的遗像,形象威武,目光如炬。在遗像两旁挂有对联一副:上联“百载琼楼存世沐恩依然古貌”,下联“一生戎马护民忧国可见初衷”。刘福文说,这副对联无疑是车驾龙戎马一生的写照。将军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一生都践行了爱国家爱人民的初衷。
记者看到,故居有两层,室内设计巧妙,造工精细。檀、梁、椽都采用深山杉木精制而成,门厅与大厅的脊檀漆成红色,延廊随托之处采用日本进口的工字钢,坚固结实耐用。檐滴处为蝴蝶纹瓦,也有吉祥之意,天井四周栏杆都用景德镇的墨绿色瓷瓶作为装饰,显得幽雅别致。门窗和窗扇分为小格,镶上彩色玻璃,别具风格。
前院两侧为大门,主屋外墙两侧各有枪眼一个,正对着两侧大门。主体建筑的另三面墙也各设有枪眼四个,南北两侧各开一小门。南北的护屋,与主屋之间隔着一个天井,利于主屋防御外敌。
据了解,车驾龙故居距今已有125年历史,虽略感破旧,但是构造牢固,风格独特,是难能可贵的保存完好的清末岭南民居。
一生戎马 忠心报国
刘福文向记者讲述了车驾龙的戎马生涯。
清朝末期,民生凋敝,外强侵略,面对时局,车驾龙立志投笔从戎,考入广东武备学堂。
1902年,28岁的车驾龙从广东武备堂选送赴日留学。1907年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在京担任训练新军工作。旋升编译科科长及第十九标教官。1912年回粤,先后任独立营长、代团长、琼崖绥靖处会办兼陆军警备团团长、驻琼、高警备军统领。
1911年10月,孙中山举行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车驾龙深感清朝岌岌可危,于是告假还乡。当时清政府驻高州新军统领黄土龙,闻知车驾龙回家,便三顾草庐,请车驾龙出山,委他为何乃益营副营长。同年11月23日,革命党高州地方领导人林云陔等人,率队进入高州道台衙门,成立民国军政分府。黄土龙以为军政分府实力薄弱,意欲从秋林(现高州化肥厂厂址)率队进驻高州城,被革命党人坚决反对。此时恰巧省政府拨来一万银元给高州作军费,黄土龙打算截留下作自己军饷。经林云陔等人几经交涉,黄土龙才同意截留一半,并以何乃益营进驻高州为条件。何乃益营的副营长车驾龙和第一连、二连、三连的连长都是高州人,他们早已暗中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于是车驾龙率领几连兵力进入高州城,协助林云陔等人维持治安。不久,车驾龙晋升第一师参谋长,代任第二团团长兼官教务长。
1914年,车驾龙出任驻琼、驻廉、驻高警卫军统领等职。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高州革命党人高举反袁旗帜,车驾龙对其他革命人士说:“为了中国,为了广大群众,绝不能让复辟称帝成功,我年纪比各位都大,但爱国心不减,我愿和各位为了国家命运共赴生死!”车驾龙亲任高雷护国军总司令,积极响应讨袁运动。他组织了大批物资,义无反顾地把物资支援蔡锷组织的讨袁护国军。车驾龙在高雷一带,招募了大批民军,经呈上级批准,编为第六师,以车驾龙为师长兼高雷镇守使。
1926年春,车驾龙上广州拜访高州八角山人熊英(当时熊英任省长胡汉民秘书)。经熊英介绍,胡汉民先后委任车驾龙为南方国民党政府护国军警备团团长、省署游击队参谋长、督署高等顾问、司令部参议、中央行营参议等职。后到北京任陆军部咨议,授少将军衔,特授三等文虎勋章。次年黄埔军官学校招收第七期学生,南方国民政府委任车驾龙为军校少将编译教官、教授部官长、少将战术部主任,为国民党北伐培养了大批人才。一直到黄埔军校迁往南京,车驾龙才辞职回乡。
“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向我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高州城各中学有四百多名学生起来抗日,成立“救国义勇军”,聘请回乡在家的车驾龙做教官。1939年,张炎担任广东省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在广东南路(高州)组织抗日学生军。车驾龙将军目睹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垂危,虽年逾花甲,两鬓已斑白,但爱国爱民之心不老,请缨加入抗日队伍。他不计较职位高低,欣然出任茂名县抗日自卫团第一大队长之职,在张炎将军领导的抗日学生军工作,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车驾龙还捐献出家中的步枪两支、手枪两支、步枪子弹千余发、手枪子弹500余发,加强自卫团的实力,动员组织乡间人民抗日守土,受到乡里人民的同声称赞。当时将军兼任广东南路行署参议,为抗日救国出谋献策。
1944年9月26日,车驾龙将军在家乡逝世,享年70岁。
“将军的一生是有作为有贡献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的一生,他的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刘福文感慨说:“如今,车驾龙故居历经百年沧桑,古貌仍可以保存下来,尤为要感谢茂南区政府和山阁镇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村民和村委会的悉心保护,使故居能以文物保护单位的新貌展示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