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应该既活泼又轻松
王如晓(市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有不少媒体调查揭示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被约束的现象:有班主任规定除打开水、上厕所外,学生都要待在座位上;有的学校安排值日老师、学生干部在每层楼巡查,严禁学生在走廊追逐玩耍;更有老师以强调纪律为由,不准学生在楼道停留,不许到操场玩,甚至拖堂2分钟,提前2分钟上课。造成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等怪现象层出不穷,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学生安静下来,并美其名曰“课间文明休息”,使原来生机勃勃的校园,课间变得“静悄悄”。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以上中小学存在“安静的小课间”现象,且在小学最为突出。
有人追问,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综合各种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其一,安全问题为大。比如,不少城区学校教学楼建得比较高,学生跑上跑下需要时间较长,而狭窄的楼道较易发生拥挤踩踏。再如,玩耍过程中学生偶有磕磕碰碰出现事故,学校不仅要向家长道歉,有时还可能涉及赔偿等问题。其二,有的学校学生太多,而操场较小,运动设施有限,难以满足短时间大量学生的活动开展。其三,学校领导、老师担心课间安全问题,思想上也不重视课后活动,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种种的顾虑和难处,造成“课间圈养”现象越来越严重。
课间十分钟“静悄悄”就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有“精神世界”充盈,身体健康成长,才是当代中小学生应有的样子。歌曲《童年》中唱道:“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我们自己是过来人,想当年自己读小学、中学时,曾经的课间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泥土操场或水泥球场,下课铃声响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向运动场这块属于自己的天地。打闹玩耍,追逐赛跑,三五成群踢毽子,三三两两跳绳比赛;或者在地上打打玻璃珠,玩玩泥沙公仔等等,都能让孩子们暂时放下学习任务,放松身心地玩耍,享受着片刻的运动愉悦,享受着难得的快乐时光,这是一道道多么令人羡慕令人充满希望的校园亮丽风景线啊!多少年后回想起来还倍感亲切和难忘。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教育部制定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该文件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它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由此可见,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既是国家政策的规定,体现了国家教育的远见,又体现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故此,笔者认为:课间十分钟,动起来又何妨?!目前,社会上已就落实学生课间活动相关规定达成了共识,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面态度都有所转变,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于把规定落到实处,落到细处。政府有关部门应督促各地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查研究,发现各地各学校的典型做法经验,加以推广、示范,并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学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指导和安全教育,以降低磕碰等意外发生的概率;同时,学校要派出体育老师、年级值班教师等在楼梯、操场进行巡查,以确保学生安全。各有关宣传媒体及社区等要协助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视频、儿歌、知识抢答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以降低运动风险。此外,要充分发挥家长、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家长、老师、学生共同行动起来,互相理解、配合,共同为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营造一种良性的、安全的、愉快的氛围,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相信在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歌词中美好的画面早日走进校园生活,走进课间十分钟,走向既愉快又轻松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