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把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84条河流(含流经水库)全部纳入幸福河湖创建工作
通过“七水共治”打造“水产业”培育“水经济”

小东江上游根子河两岸美如画。本报记者丘立贺摄
本报记者邓义深
信宜市双合河两岸山峦起伏,三华李树漫山遍野;高州市根子河畔,荔枝花竞相绽放;化州市鉴江之滨,化橘红赏花活动迎来八方来客……在百花盛开的时节,沿广东省茂名市各条碧道而行,都可以走进五彩斑斓的空间。
秋天,总是孕育着收获。广东省委省政府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提出明确要求。在茂名,大力建设幸福河湖、加快实现“两山”转化的绿色发展蓝图,已铺展开来。
“系统推进‘七水共治’,创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在今年2月召开的茂名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明确要求。4月,茂名市河长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域高质量幸福河湖。
“我们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高质量开展碧道建设,为培育‘水经济’新业态打好基础,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茂名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
因势利导扩大碧道建设成效,优化升级促进“水+文旅”等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发挥“水经济”价值……茂名市以打造全域高品质“幸福河湖”为抓手,打造“以水养水”新业态,努力实现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带给群众看得见的幸福。
因势利导,统筹河湖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小楼一夜听春雨,“东江之畔”卖杏花。在高州市分界镇杏花村,每当夜幕降临,小东江边就热闹起来,街边熙熙攘攘,笑语不断。这里是“精彩100里”碧道高州段的西线源头,碧道建设改善了杏花村的水环境,也改变着周边乡村百姓的生活。
“精彩100里”碧道是茂名市近年重点打造的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水务等部门依托河湖长制平台,对小东江、青年湖等进行系统治理,并根据碧道沿线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乡村风貌,建成滨水休闲便道、亲水平台、江边公园、风雨桥、望仙亭等景观。
环境美了,旅游的人多了,分界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导村民规范经营,在碧道旁开办了一个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主题的“杏花夜市”。原本就有摆摊做买卖习惯的村民,纷纷把自家特产拿出来售卖,沿碧道形成一条夜经济带。夜市2022年9月开业以来,越办越红火,村里计划将“非遗”文化展演、传统手工体验等夜游项目加入其中。
杏花村还是储良龙眼的发源地。夜经济的出现,也促进了水果产业的发展。当地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推进龙眼加工产业化、规模化。群众收获得不止欢声笑语,更有真金白银。
像“杏花夜市”这样水经济实体不仅仅存在于村落中。茂名市在做好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碧道、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等建设成果,统筹河湖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幸福河湖建设释放更大“红利”。
鉴江、罗江、陵江三江汇聚于化州。漫步在化州市城区“三江六岸”碧道上,可见江中碧波荡漾与岸边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化州市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出一条生态带、景观带和休闲娱乐带。
“三江六岸”15公里碧道串联起5个新建的公园。化州市政府顺势而为,在其中两个公园配套建设商业设施。“夜市地摊街”成为当地网红一条街。
碧道“变水为财”初见成效。按照幸福河湖创建实施方案,未来几年,茂名将实现绿道、碧道、驿道“道道相通”,山脉、水脉、文脉“脉脉相容”,引领沿线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探索形成“以水养水”的新业态。
优化升级,以水为脉整合资源打造“水产业”
赖有护花幡,众芳得所托。做到建管并重,是实现“以水养水”目标的关键。在这方面,信宜市在锦江画廊碧道建设中率先作出了有益尝试,实现了运管方式的优化升级。
在锦江画廊碧道上,配套建设了9个驿站、8个主题公园、2个亲水平台、2个观景平台和1个湿地公园以及大量特色文旅设施。沿碧道而行,可享用特色餐饮,居住高端民宿,乘坐特色交通工具,购买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等,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
如何做好同步做好锦江河的管护与沿线的商业运营?信宜市采用EPC+O(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维护管理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由专业的文旅公司管理运营,农业与文旅产业同步发展。
公司以15年为周期统一承包式运营,对民居、花草、小桥、溪流、池塘等进行主题化包装,加强水景观建设,提升碧道观赏性,沿线打造了10个不同主题的特色乡村。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农业采摘园等。
“城市级专业环卫养护+产业孵化营+美丽多村联动运营”的模式,带动了水系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创造的收益用于河流长效管护,实现碧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长效转化。
以水为脉整合资源,是茂名市幸福河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与锦江画廊碧道类似,山水双合景区同样经过有益探索实现“破圈”,目前正在申报广东省级水经济试点。
家里来了客人,带他们去哪里玩?这个问题困扰了钱排镇双合村村民多年。如今亲朋好友在村里度个小长假,都可能会感觉到意犹未尽。
治理后的双合河像一条精美的绸带,成为双合村的宝贵财富。依托双合河打造的“山水双合”景区2022年1月刚一开放,单月游客接待量便超过15万人次。
仲春时节,双合河两岸边三华李树叶子郁郁葱葱。双合村几乎家家户户经营三华李产业。赏花、采摘、研学……随着乡村变景区,农村原本闲置的资产被激活了。许多村民把民房改造成商铺、民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腾出发边角地、零星地,变成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型停车场;一些老房子、老祠堂修葺后变成了研学场所;一些废弃的水塘经过修饰,成为乡村水景。
与双合村相连相融的“李花谷”依托优质河流资源,打造出集手信、餐饮、民宿、酒吧等业态组合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尤其是利用河道转弯的开阔地势,为游客提供了可以游船赏花、玩水的“新聚点”。三华李等水果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附加值。
“打造水美产业”是茂名市创建幸福河湖的重要指标。“河湖+农业+文旅”模式,促进了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随着“水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幸福河湖建设带来的惠民富民效益更加值得期待。
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培育“水经济”新业态
一江春水绿,两岸杜鹃红。黄华江是珠江二级支流。春日里的黄华江风清水暖、两岸花开。茂名市怀乡镇与朱砂镇交界处江面狭窄、石壁陡峭,峡口处高出水面数尺的黑色花岗岩上,有斑驳白纹酷似正欲跳起的猛虎,因此得名“虎跳峡”。
不远处的一处空地上,运输车辆穿梭,一个度假区正加紧建设。“发展绿色水经济,招商引资是一项重要工作。”茂名市河长办负责同志介绍,“茂名市通过招标投标,建设实施黄华江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利用峡谷的地理特点及两岸的优美风景,探索‘旅游+发电’的运营模式。”
据项目建设方的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正是看中了黄华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与市政府共同投资5亿元,打造黄华江虎跳峡度假区项目。目前,景区综合服务楼、接待大厅、后勤楼3个主题建筑的基础已经完成开挖,进入基础主体建设。项目计划于年底建成投入运营。
粤西河流多,水资源丰富,茂名市正加快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培育‘水经济’新业态,打造一批农业、文旅等项目,让群众切身感受“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茂名市河长办负责人表示,茂名市努力通过创建幸福河湖,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幸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茂名市把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84条河流(含流经水库)全部纳入幸福河湖创建工作。“永宁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先进水文化、绿色水经济、高效水管护”,全市将通过“七水共治”,持续发力,让“江河安澜、河湖健康、碧水畅流、人水和谐”成为茂名的亮丽名片,让“万里碧道”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富民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