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茂名”第十期精彩开讲
疍家文化底蕴深 疍家佳肴美味长
文化茂名

两位嘉宾畅谈疍家文化。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天摄

扫一扫更多内容
■记者陈珍珍
本报讯疍家文化,神秘而独特。10月29日上午,由中共茂名市委宣传部、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茂名市图书馆和茂名日报社承办的文化栏目“故事里的茂名”第十期——听渔民讲故事探寻疍家文化精彩开讲,2023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渔民代表、渔业一级船长杨承志,以及博贺疍家菜主要传承人冼超两位嘉宾讲述了茂名疍家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传承和发展的意义、价值,并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海上的渔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茂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疍家文化。
杨承志:“要传承和弘扬疍家文化,打造疍家旅游品牌”
“日出,他们乘风破浪;日落,他们满载而归。世代行船谋生,随波逐流,舟楫为家、潮涨张网、潮退而歌……他们被称为‘疍家人’。”访谈一开场,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据《广东通志》记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故得名为‘疍民’。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杨承志对疍家的起源、历史娓娓道来。如今,疍家人上岸定居,住进了舒适的楼房,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不再以船为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水陆居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同化,疍民融入了社会发展。
“为便于水上劳动,疍家服饰大都以宽松为主。”活动现场,两位疍家妇女展示了别具风情的疍家服饰。杨承志介绍说,过去,茂名疍民常常头戴一顶帽檐下垂的竹帽,它不怕风吹,又能望远,有利于海上作业,旧称“蜑家帽”;普遍穿唐装,衣服多用薯莨汁染过的麻布缝制,耐海水汗水浸渍。如今,上岸后的博贺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是老一辈人仍对疍家服饰情有独钟,博贺渔民妇女很多还是戴合帽、穿围裙。
“疍家文化是博贺千年渔港古老历史的独特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作业条件,使到疍家人无论在性格、语音、服饰、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特色的疍家文化。”杨承志说,这种独特的古老本土文化,与博贺古渔港一起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随着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疍家文化正濒临消失的危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保护和弘扬疍家文化,加大宣传、推广疍家文化,打造疍家旅游文化与古渔港文化品牌相结合,组建博贺疍家文化博物馆,通过开展博贺疍家文化为主体的展演、展映、览的疍家文化节,与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相融合,让人们深度了解疍家文化和海洋文化,有效提升区域的品牌、文旅发展,以扩大博贺古渔港的影响力。
冼超:“疍家菜是属于大海的,原汁原味的。”
冼超的祖辈都是渔民,他也是在渔船上长大的。“疍家菜是属于大海的,天然的,原汁原味的。”他说,疍家人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捞作业,一日三餐不离海鲜,烹饪海鲜得心应手。疍家饮食讲究原汁原味,把刚捞上船的海鱼、海虾、海螺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加些盐、姜或蒜、酱油即可,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
“我们疍家人从小吃天然海鲜为主,都是很新鲜的。作为疍家后人,我想发展疍家菜,让更多人品尝,更好发展和传承疍家文化。”上岸后的冼超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传承疍家菜。1994年,他开始创业开公司,研发疍家菜,把原汁原味的海鲜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虾仁滑、鱼脯、鱿鱼饼等。他所经营的茂名市名港食品有限公司向海而生,是当地比较大型的海鲜加工企业,他也传承了祖辈世代沿袭下来对海鲜的独特加工技艺,为市民的餐桌增添了更多的美味佳肴。
作为博贺疍家菜主要传承人,冼超不断致力于疍家菜的研发和发展。今年6月,他报送的博贺疍家菜“疍家虾仁滑”入选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活动现场,冼超带来了疍家马鲛鱼饼、疍家虾仁脯,现场烹煮和煎炸,浓郁的海鲜味道飘满了会场。观众一边品尝独特风味的疍家菜,一边聆听嘉宾分享疍家菜的故事。
“可以谈谈您在海上生活的趣事吗?”“海上风浪这么大,会不会把船卷走?”“疍家文化要怎么传承呢?”……自由提问环节,观众非常活跃,他们对疍家文化非常感兴趣。学生小詹告诉记者,疍家文化很神秘,很有趣,参加这次活动学到很多新知识。观众李锋先生说:“感谢今天的活动,让自己对疍家文化有了更立体的感受。孩子也深有感触说疍家人的海上生活不但艰难,而且充满危险,她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