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点”撬动“大循环”
岭门镇深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


向脱贫户免费发放有机肥等生产物料。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俊明通讯员伍天衡
今年以来,电白区岭门镇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通过优化产业循环、深化联农带农等模式,着力破除“富企不富民、扶富不扶贫”的产业帮扶困局,实现特色产业与精准帮扶、集体经济与民营企业、农户与脱贫户的共生共赢。
建设消费帮扶展示厅整合特色产业资源
以有限的帮扶资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在岭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驻镇帮扶工作队每周走访摸查全镇特色产业资源,动态掌握企业经营发展需求,对70余家企业上百种特色农产品进行筛选梳理,建立起集农业致富带头人、重点涉农企业、消费帮扶产品、企业经营需求于一体的产业信息数据库,为整合全镇特色产业资源奠定基础。投入珠海组团帮扶单位自筹资金1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万元,分别在岭门镇和珠海市建设消费帮扶展示厅,吸纳全镇乃至周边地区特色产品上架宣传展示。统一包装设计,严格把控质量,优化售后体系,“山水岭门”地域标识品牌形象初步树立。广泛开展消费帮扶工作,通过单位团购、平台代售等方式,两年内推动近300万元特色产品销往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整合捆绑相关企业利益,为下一步优化产业循环做准备。
优化产业循环模式深化联农带农机制
组织在产业信息数据库中登记在册的企业统一采购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土壤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有效稳定基地产品品质。整合加工、分拣、仓储等配套资源,科学配置田头智慧小站,动态调度电商货车冷库,鼓励企业共建共享配套设施。打通产业循环,组织种养基地、加工车间与消费帮扶展厅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推动形成种养加结合、畜果肥循环全产业链,进一步深化联农带农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度。如投入100万元帮扶资金,协助弘和花生油生产基地建设2条半自动生产线,基地产能从日产花生油1000斤提升至6000斤,整体效益翻了两番。
弘和花生油基地除了每年以经营效益分红形式拨付5万元用于壮大经济薄弱的村集体以外,还将连续5年每年免费提供价值20万元的副产品花生油粕,作为优质饲料和肥料带动脱贫户及有需要的产业基地种植、养殖。相关产业基地和其他在消费帮扶活动中受惠的企业,均需按照协议通过积分超市、爱心捐赠等方式反哺至缺乏劳动力或土地的脱贫户。截至目前,弘和花生油生产基地已发放花生油粕6万余斤,带动142户脱贫户和8家产业基地投入生产,相关受惠基地和企业则在驻镇帮扶工作队组织下累计反哺捐赠约20万元至镇村及脱贫户,将产业发展的红利引导至最需要的地方。
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提升干部服务理念
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关系,驻镇帮扶工作主动对接岭门镇各职能部门、农行、太平洋保险及全镇18家涉农重点企业,搭建岭门镇政银企沟通服务平台,推动企业资源互补,增强干部服务理念,形成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召开岭门镇首届涉农企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由镇党政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亲自落实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通过开通绿色通道、配套金融服务、介入信贷支持、购买农业保险等方式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和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政银企沟通服务平台累计登记企业反馈的供水供电、农田旱涝、鸟雀侵扰等问题23个,其中解决落实7个,专人跟进16个;协助企业落实金融贷款700万元,助推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成功申报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珠海特色产业基地2家,所得奖补资金全部用于扶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