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各级河湖长责任持续压实 河湖治理综合效益加快释放
茂名河湖长制考核荣获全省优秀等次

电白区水东西湖

小东江茂名中心城区

化州三江六岸

小东江上游高州根子河

袂花江茂南区鳌头段

信宜东江美如画
文/本报记者邓义深通讯员张春梅
图/本报记者 丘立贺 摄
8月24日,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广东省2022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茂名市获得优秀等次,排名全省第五、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位,这是省开展河长制工作考核以来我市取得的最好名次。受到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庄悦群,市长、市总河长王雄飞的充分肯定,他们要求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高位推动,高站位落实河道管护责任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治水兴水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把河湖长工作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河湖长制各项工作,高质量系统推进全市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厚植我市良好生态底色,以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实际成效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河长领治,推动河道管护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河湖长制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作专门批示,签发2023年第1号河长令,印发《2023年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对河湖长制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庄悦群,市长、市总河长王雄飞多次深入鉴江、袂花江、小东江一线巡河调研,为治水“把脉开方”,推动小东江、水东湾水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要工作落地落实。其他市级河长亦多次巡河、靠前指挥、专题研究,有效推动所管河流突出问题的解决。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累计巡河6.9万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430个。
协同发力,高标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河长办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和城管执法局等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对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等具体问题定期会商,共同推动落实。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今年以来,持续巩固已完成整治的12条城市黑臭水体水质,持续开展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1314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为54.12%。全力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9%以上。全力推进入河排
污口整治,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已整治完成381个,整治完成率95%。
加快补齐管网短板加快补齐管网短板。1-7新增污水管网约375.9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43.7%,较2021年中央环保督察通报时提高了9.2个百分点,全面启动小东江流域和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小东江项目已完成污水管网敷设约554.33公里,完成目标任务94%;水东湾项目已完成污水管网铺设约303.02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69%。今年上半年,全市16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全部水质达标,优良比例为93.3%,其中石碧等8个断面比目标要求提升了1个类别。化州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粤西地区唯一入选的县区。
强化监管,高水平改善河湖面貌
全面落实河湖保洁整县统管机制,通过“第三方+河湖管护员”模式,实现7个区、县级市(经济功能区)河湖全覆盖保洁。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94万元,共清理河流1531公里,清理水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清理水面漂浮物2.72万吨。深入推进河湖“四乱”常态化监管。今年已完成91宗“四乱”问题整改销号,销号率72.2%。完成4000个水利部下发的河湖遥感图斑核查,核查率100%;省级复核通过3960个,审核通过率99%。全方位打击“蚂蚁搬家”式盗采河砂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乡巡查1705人次,现场制止违法行为78次,累计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2宗,河湖面貌取得历史性改善。
统筹融合,高质量推进幸福河湖创建
分期分批推进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84条河流的幸福河湖创建,今年将完成22条河流450公里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已梳理出幸福河湖创建的实施项目共77个,8月初已对首批11条幸福河进行评估验收并予以授牌。今年试点任务茂南区根子河、电白区袂花江、信宜市钱排河、高州市大井河、化州市石湾河正全力开展创建,预计年底可完成创建任务。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工作,全市已完成33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其中信宜锦江画廊上榜广东省“最生态碧道”名单,茂南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名单。下一步将全力支持高州
市根子河幸福河湖项目申报省级2022年度万里碧道建设激励项目遴选,推动露天矿好心湖公园“油城墟”申报省水利风景区+水经济试点项目,将袂花江综合治理打造成水经济亮点,将黄华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和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乡村振兴EPC+O建设项目打造成水经济试点。积极指导信宜市利用省级河长巡河资金,加快实施鉴江源保护及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建设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打造具有鉴江流域特色的水文化景观驿道和风光带。
共治共管,高效能营造全民治水氛围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宣传河长制工作。在市直学校率先开展4家河长制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爱河、护河、节水以及防溺水安全意识。组建“河小青”志愿者服务队58支,在册“河小青”志愿者11万名,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行动,累计巡河护河志愿活动200场以上,总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实现志愿服务与“河长制”、全市创文巩卫工作深度融合,齐心协力共护绿水青山。强化考核问责。制定出台《茂名市治水责任追究工作意见》《茂名市河长制成员单位工作评价办法(试行)》以来,各级压实治水责任,规范问责内容及程序方式,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市级机关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已约谈问责72名履职不到位基层河长,警示效果明显。
任重道远,高要求实现既定目标
下一步,市河长办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部署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质量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依托环北工程穿越我市的便利条件,助力沿线地区“百千万工程”,统筹规划建设好我市现代水网体系和袂花江(高铁新城段)“一江两岸三带”。二是狠抓水环境质量提升,推进小东江流域、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设施管网建设。三是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如期完成22条河流450公里幸福河湖创建工作任务。四是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推动露天矿好心湖公园“油城墟”成功申报省水利风景区+水经济试点项目,全力打造袂花江综合治理工程、黄华江和钱排双合村等水经济项目亮点,全力实现2023年全市水利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约一倍的既定目标,为茂名高质量发展和绿美茂名作出新的贡献。
各地亮点
茂南区打造河湖管护新模式,构建治水工作新格局。茂南区积极构建“三级河长﹢智能监控﹢市场运作﹢监督反馈”的河湖管护新模式,形成“区牵头,镇、村两级党组织带头、党建网格化管理、党员常态化示范、全民主动参与”的治水工作新格局。全区实行常态化清漂保洁,茂南河湖长制实现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茂南区积极推进“四乱”问题整改,将“四乱”点位升级打造为“河长制”主题公园和河长制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众知水、爱水、护水、惜水意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生态新格局,让幸福河湖更好的造福人民。
电白区坚持治水、治污相结合,紧扣河湖“清漂”、河湖“清四乱”、污水综合治理等工作任务,把城乡水系整治与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治理行动。电白正加快建设集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防洪、公路交通、碧道骑行慢行、野外休闲娱乐、新农村居住、滨海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碧江蓝海工程”,重点打造坡心镇高圳车村、七星村、山寮村和高地街道后湾村连片示范带;沙琅江百里沿江风貌带、水东湾百里环湾风景线,塑造电白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水乳交融”的“样板线”。同时,依托水利工程和河湖水域为载体,推进水情教育基地、节水科普基地、水利风景区、亲水乐水载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河湖文化景观,讲好“水故事”。
信宜市推进“四水联治”。以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统筹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相关职能,建立“治污水、保供水、防涝水、美好水”联治工作机制,并统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部门职能,改变以往“九龙治水”局面。潜心谋划四大流域共109个工作项目,分流域实施精准治理;助力打造全省首个县级水环境治理智慧模式—信宜市水环境治理智慧监管平台,在重点河段安装监控设备15套,在各镇交界断面增加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18个。
高州市积极探索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在全省创新实施河湖管护员制度,创新落实河湖保洁整县统管机制,通过“第三方+河湖管护员”模式实现了河湖保洁全覆盖,切实推动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促河湖管理提档升级。按“思想觉悟好、身体素质强、有较好的涉水工作技能”的标准,公开聘用河湖管护员461人。从2022年起,市财政每年落实专项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作管护员工作经费,实现河湖管护队伍提档升级。高州市建立起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在每个河段处公布责任人,群众扫一扫二维码便可获悉该河段管护情况,还能及时反映情况,形成干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化州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加快打造幸福河湖,建设绿美广东。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深入开展节水行动,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对侵占河湖、妨碍河道行洪、非法采砂洗砂、违法取用水等突出问题的清理整治,建设好万里碧道,全力营造健康、自然、和谐的河湖生态。城区“三江六岸”健康碧道上,悠悠碧波与葱葱花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这里,以三江水系为脉络,利用鉴江、罗江南北两侧河滩地块,修建14.3公里长的观景碧道串联起5个公园,构造了如画江景。如今,江河面貌焕然一新,化州被列入生态环境部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前粤西地区唯一入选的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