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油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泗水镇调研北运菜种植发展模式
双脚沾满泥土 体验农事艰辛
■记者张伍通讯员陈凯娜
陆锦燕方圆
本报讯“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炎炎夏日里,为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推进“百千万工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岭盟行者实践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高州市泗水镇,开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下泗水镇北运菜的种植和发展模式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活动。
泗水镇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壤肥沃,适宜越冬蔬菜种植,是全国菜篮子工程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茂名市北运菜生产第一镇,并先后被省评定为“北运菜生产专业镇”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至2022年,泗水镇北运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总产量近5万吨,总产值约1.8亿元······
广油大学生志愿者们先是来到位于泗水镇六匝村的高州建农果蔬转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社长苏敷建一起走下田地,了解北运菜的种植情况。“我们这里的北运菜是全国有名的,以青瓜、长豆角、菜椒、番茄、四季豆、茄瓜等品种为主,亩产可达1500公斤至2000公斤,每年大概在10月至11月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分为冬、春两造。”苏敷建自豪地说道。在深入交流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切实了解到北运菜的发展现状主要是以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主导,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农业组织的引导,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直运+零单”的运输方式进行市场流通进入消费终端。
大翰村也是泗水镇的北运菜种植要地,在这里,广油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对这里的北运菜种植情况、种植模式、面临困境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大学生志愿者们了解到大翰村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村内实际情况来谋划产业发展:村干部通过多方种植户走访对比、了解北运菜市场需求,结合本村自然环境条件后共同商讨,最终将集约种植冬瓜、番茄作为适合大翰村的优质产业。
在大翰村的果蔬收购社,志愿者们邀请现场群众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北运菜种植收购情况。收购社的阿姨告诉志愿者们,大翰村内大多数都是个人种植户,自己销售难以回本,所以大部分会选择拿去收购,果蔬收购社再将北运菜运往全国各地去销售,即采取“收购+零单销售”模式进行营销。
张先生是大翰村北运菜种植大户,在蔬菜种植田里,他向大学生志愿者们介绍北运菜的产值情况:“近几年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宣传,我们种植基地运营好转了很多,四季豆和黄瓜的价格也升高了,收成比往年多了不少。”通过现场访谈,大学生志愿者们还了解到大翰村北运菜产业经过村民们长期实践与探索,发展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粮钱双丰收生产模式——“稻-稻-菜-菜”耕作模式。这个模式间中有两轮种植期,即能让冬日的闲田得以有效利用,也不耽误三四月种水稻,有效提高产业产能与效益。
广油大学生志愿者对这段时间的调研感触颇多,“这段时间里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基层农村生产生活的不容易,也坚定了我们奋斗的信念。”这次“三下乡”调研也让他们对农村的产业现状和北运菜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基层农村劳动人民耕耘的艰辛,也种下了扎根基层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