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站”助“万村”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茂南区人大代表“双助”工作站工作成效显著
■通讯员黄林明邱秋梅谭响芳
本报讯 2022年以来,茂南区人大常委会听民声汇民智,多元化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创建自然村级人大代表“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站(以下简称“双助”工作站),打造了“城乡融合”特色人大工作品牌,立足村民所盼所需,各“双助”工作站立足实际,聚集优势资源,探索“工作站+N”模式,不断赋予工作站多元化发挥作用的效能,通过党建引领,助推一批民生实事、特色经济和基层社会治理事项的落实落地,做到服务大局有力有为、为民造福用心用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工作站+产业发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公馆黄坭塘村“双助”工作站创建现代化广东澳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双助’工作站+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边共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运营模式,强化村中特色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通过科技助农推动村中种植业的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鳌头文屋村“双助”工作站牵头引入了高产的水稻种子(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和非转基因超远缘杂交水稻多胚孪生竹稻种子)进行试种,助推水稻产业发展,亩产由原来800斤增加到1100余斤,以通过搭建“工作站+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高效水稻种植中来,实现农民和村集体增收。公馆京塘坡村“双助”工作站结合罗非鱼专业镇建设,牵头成立农业公司,发展农业出口深加工及广东预制菜等产业,正在着手打造拟投资超过10亿元的预制菜生产基地。迓谷岭村工作站,集中流转门口垌片区农田种植辣椒、草莓、圣女果、黄皮等特色经济作物、红色研学、油城圩打造、民宿等推动产业发展。黑泥塘村通过“党建+”和“双助”工作站的力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三黑”(黑土地、黑糯米、黑酒)产业。与此同时,“双助”工作站不断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助村民增收。截至目前,“双助”工作站引入企业12个,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工作站+风貌提升”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沙埇村工作站推动铺好村道硬底化建设约3.5公里,建成标准化篮球场一个,进一步拓展群众健身休闲空间,改善群众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袂花顿标“双助”工作站了解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积极向区人大及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约投入300万元,推动完成了Y150乡道约3公里的“单改双”及黑底化改造升级、美化绿化工程,解决了约2万村民出行不便的老大难问题。羊角山和“双助”工作站人大代表收集到群众要求对村中水库堤坝路面拓宽建设的意见,工作站通过积极与水务、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将原先规划建设3.5米坝面宽度拓宽为6米坝面,之后又与水务及相关部门协商,进一步理顺工农关系,解决用地问题,将原来狭窄弯曲长约300米的山间小径,拓宽拉直改造成为超过6米宽、长度只需 150米的水库应急通道,山和“双助”工作站共拆危旧房、废弃猪栏、牛舍、乱搭建筑135间2000多平方米。黄坭塘村风貌全面提升,并打造水车景观。椰子村“双助”工作站筹建以来便积极配合镇村,清拆危房鸡舍猪栏、整治椰子江,不断优化村中环境;完善龙珠桥、龙珠井等维护,修建抗日卫国革命馆广场,提升文化底蕴;投入建成了椰子壹号公园、庭院民宿和椰子陈氏宗祠碑坊,推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双助”工作站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捐资捐物达8000多万元,推动修建道路硬底化30多公里。
“工作站+人才培育”让农村人才支撑强起来
车田山村“双助”工作站积极打造特色“技能培训+”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开展了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罗非鱼养殖技术培训,以及居民健康科普、学校营养指导员培训等工作,为人才振兴添动能。公馆黄坭塘“双助”工作站为30多名师生以及家庭困难学子发放了奖学助学金。在“双助”工作站的推动下,全区相继新成立了7个奖教助学理事会,捐资助学超1000多万元。
“工作站+灭荒复耕”让农村撂荒土地活起来
迓谷岭村“双助”工作站,以“油城墟”建设为契机,引入企业通过科技兴农和走机械耕种收割的新路子,较好地解决了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问题。金塘木头塘村“双助”工作站,解决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问题,并解决农户土地托管的各项工作。
“工作站+乡村治理”让农村乡风民风好起来
“双助”工作站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带头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工作,零距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诉求,及时组织工作站成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有效做到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各工作站均已成为有力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的“解压阀”。截至目前,全区各工作站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约33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