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完的故土情


■张慧谋
  对于一个内心装着故乡远行的乡下人,无论他走多远的路,身份在随着阅历变化,颜容随着岁月流转抹去年幼抹去青春,仅剩下一张布满沧桑不再年轻的脸。这时,他会发现,走了那么多的路,历尽那么多的坎坷,反而故乡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感到故乡的温度与亲情,总有种久违的告别与回归。
  这便是我读薛伟雄兄散文的一份收获。同样,也是我个人的感受。我和伟雄兄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城里人,但我总觉得,藏在骨子里头的乡下人的本质,就是基因的沉淀,很难改变。
  他追忆父母的文字,字字句句都动情,感人至深。他写故乡的海,故乡的年事,故乡的老宅,故乡的一切,在他的笔底下,都如此有情有趣,有滋有味。
  父母在人生的字典里,每个人只有资格享用一次,当父母走后,“父母”二字已从“字典”里删掉,留下的只有疼痛与怀念。
  伟雄兄在他《怀念母亲》的文章里头,写下这么一段话:
  娘的忌日,我踏上村边山头。山坡上,山花未开,山鸟未醒,只有乍暖还寒,春草瑟索。
  三年了,娘来到这块怀抱田园的黄土地,伴随芳草,与四季共眠。
  我怕惊醒娘的甜梦,默默地站在娘的安身处,看田园高低,想前尘往事……
  回到老屋,立于娘的遗像前,虽然我已年过花甲,可还是那个爱哭爱撒娇的儿。打开记忆闸门,穿越时空隧道,我深情吻着岁月痕迹,嚼着旧时苦难。
  字字读来都如此走心,读着读着,直逼泪腺,悲伤由然而生。一个年过花甲之人,在娘的遗像前,忽然间觉得自己还是个爱在娘面前撒娇的孩儿。笔墨不多,却情深似海,情重如山。
  他写父亲,又是另一番表述:
  父亲做人非常讲信用,后来因病举债,至家道中落,借欠了别人一些钱,临终前仍是念念不忘。那天,他有气无力地拿出一张欠债清单……我含着眼泪把账单接过……第一时间便把这些债务一一还清。以此告慰在天堂的父亲。
  父亲走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也发现他日记本上记着别人欠他的钱也有三百多元,可他从来没有提起。知父莫如子,我明白父亲心意,所以直至今天,我还是让这笔债务烂在心中。
  可见,作为男人,作为父亲的儿子,伟雄兄继承的不单是“父债子还”的欠款清单,而是继承一种慈仁的道德品质。
  他写海,写后海,那是一片故乡的海,这种海情结,是根深蒂固割舍不去的。海在作者笔下,总是那么生动传情,他的发现,是慧眼,是情怀,是诗性。
  一旦秋风起,这里的海,又是一番滋味。风吹浪打,就像一群身穿白衣,下套蓝色连衣裙的少女,从远处舞蹈而来,大有仙女下凡之气派。
  这样拟人化的海,有魂,有形,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可见作者笔锋之深邃,视角之奇独,意象之清新,意境之开阔。
  他写人生,更是饱含沧桑而心态旷达,晚年生活本就是满山黄叶,遍地夕阳,可他看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次晨运,一场夏雨,一把伞……”“做人如做伞,若你为别人遮雨挡风,别人也会把你高高举在头上。”
  一次晨运悟出如此深刻哲理,想得如此开朗透彻,这不仅有胸怀,还要有修为。总之,这些年读伟雄兄的文字,无论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他的一套叙述表达方式。这些鲜活文字,妙思佳构,完全是源于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人生思考。从伟雄兄的文学作品中,我读到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真情和博爱,总会给你带来感动。文如其人,伟雄兄做人从文,都对应了“文如其人”的含义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