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市域发展县域振兴排头兵


荔乡新貌。 黄信涛摄

  128家商协会对接112个镇街,“百会帮百镇”如火如荼开展;147家建筑业企业与镇街结对帮扶,企镇联动精准匹配供需;金融“活水”流向县镇村,搭建的专属乡村振兴信贷平台增强融资可得性……茂名迅速凝聚起各方力量,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在这场城乡统筹的深刻变革中形成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锚定省赋予茂名“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目标,茂名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咬定青山的韧劲毅力抓好“百千万工程”实施,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以全新姿态、全新状态、全新面貌干出一番新的事业、闯出一番新的天地,力争率先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壮大优势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连片土地映入眼帘,这里是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启动区。“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这是园区工作人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茂名承接产业转移的诚意。
  “我们49天里拜访了163家企业,接待了202家企业来茂名考察投资环境。”佛山-茂名对口帮扶协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5月18日,茂名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下称“茂名主平台”)被确定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用好省内产业有序转移机制,做好项目承接、产业配套、成果转化文章,对茂名意义重大。
  结对以来,茂名与佛山紧密对接,全力配合配套设施建设和用地保障,联手佛山打造产业转移合作园和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佛山不仅出台了促进产业向茂名合作园区有序转移的扶持政策,还携手茂名到省外联合开展产业招商。
  至今,茂名主平台已累计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21个,总投资约113亿元。
  推动县镇村发展,产业是基础。茂名市委对各区、县级市、经济功能区分别明确发展定位,在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发挥县主战主抓作用,下大力气舞起县域经济这个“龙头”。
  ——抓主导产业,突出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各县域聚力培优1—2个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产业“强引擎”。
  ——坚持农文旅、产加销一体发展,把荔枝等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推动三华李、沉香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龙眼、化橘红、罗非鱼产业产值迈进百亿元,形成特色优势产业50亿、100亿级矩阵。
  对茂名而言,有着广阔的城乡发展空间,县有优势、镇有特色、村有资源,是最大的潜力板、最可拓展的经济纵深。
  “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发挥好县镇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主阵地作用。”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悦群表示,茂名将突出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镇村一体化建设,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
  “百千万工程”正向纵深推进,茂名及早搭建起高效运行的指挥体系。茂名市县两级已建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并形成县域经济专班、城镇建设专班、乡村振兴专班、要素保障专班、决策咨询专班、佛茂帮扶协作专班、社会力量协作专班、信息化建设专班等8个工作专班,齐抓共管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发挥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做强节点功能
  在茂名,市委常委会每周选取一个镇(街道)听取工作汇报。从去年10月至今,已经听取20多个镇街工作汇报,“一竿子插到底”为镇街高质量发展把脉。
  镇(街)具有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向“百千万工程”要纵深,茂名不断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把乡镇建设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金塘镇是茂名这座油城的发源地。如今这里擦亮油城文化这一特色,打造油城墟项目,实现从“油”城到“游”城的风貌转变。
  油城墟只是茂名5个样板墟之一。立足资源禀赋,茂名正深化“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用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持续打造5个样板墟和6个示范群,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在茂名徐徐展开。
  南海皮鞋、石鼓渔网、霞洞雨具、怀乡竹编、长坡制衣、岭门电子……一批有镇域产业特色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走进公众视野。茂名正在研究支持镇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其产业规范化、安全化发展。
  镇的特色如何更好地施展?关键在精准对接、精准发力。为此,茂名发动147家建筑业企业与112个镇街结对帮扶,聚焦镇街所需、企业所能,精准匹配推动企业和镇街供需;动员128家商协会对接112个镇街,谋划帮扶项目超过260个……
  化州市杨梅镇黄槐垌村靠近湛江吴川机场,茂名市工商联名誉主席陈华伟率领团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航空小镇”建设;高州市根子镇荔枝之乡柏桥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东莞市高州商会会长林柏光看到了当地旅游配套的短板,打造荔乡文旅风情街的投资计划应运而生……茂名市共有商会组织198家,企业会员超2万家,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凝聚起茂商的庞大力量。
  “茂名在精准对接上持续发力,坚持‘一会一镇一策’,切实让商会所能所长与镇街所需所求充分对接。”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王雄飞表示,茂名还在项目牵引上持续发力,树立质量导向,聚焦乡村振兴的要事、产业发展的大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生态治理的难事,精心谋划帮扶项目。
  激活资源打造更加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今年荔枝季,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人气火爆。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荔枝种植面积达6800亩,占村子面积87%以上。
  发展荔枝产业,柏桥村实现了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柏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荔枝销售近1600万元,较去年增长超20%,330户荔农丰产增收。
  产品资源、土地资源、景观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这些集中在乡村的资源,正亟待全面激活。茂名提出,通过突出激活村的资源,打造更加可观可感的乡村振兴现实图景。
  ——抓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荔枝之乡茂名,乡村整洁的农家小楼点缀在荔枝林间,呈现出如诗如画般的乡村图景。乡村农房怎么盖、怎么盖得好?茂名有一套切实管用的工作方法:“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共计24个字,简称“二十四字”工作机制。
  如今,这一机制写入了《茂名市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行动方案》,盖新房塑新貌有新村,成为茂名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抓乡村环境需要久久为功。今年,茂名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持续塑造别具风格的特色乡村风貌。
  ——抓增收,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
  2022年,茂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6.29亿元,居全省地市第一,连续三年保持千亿元以上。这其中,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的支撑作用。
  激活“微动力源”,就是在农村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激发农村特色资源的“致富潜能”。茂名提出强化“经营”理念,抓好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建设,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结合资源特色发展特色制造业、乡村民宿、海滩摄影、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微动力源”。
  信宜市钱排镇依托三华李特色资源,通过当地合作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钱排三华李产值超亿元。
  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茂名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创新“合作社+联农带农”“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更多共富模式,推动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