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产业聚才构建茂名特色人才生态链

陈丹琳(茂南)
据茂名日报报道,8月10日下午,我市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交流会,听取高层次人才代表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人才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主持会议并强调,市委、市政府将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找准人才工作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发力点,坚持事业留人,用心用情做好我市人才发展工作,为广大专家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坚实保障。
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各地人才政策推陈出新,南京提出高校毕业生可直接申请落户,武汉提出大学生购房租房实行优惠,杭州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2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等等,一、二线城市政策效应显著,人才规模大幅跃升,而资源禀赋较差的中小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其存在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城市人才政策内容有同质化倾向,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等方面均有高度相似性。二是中小城市人才政策普遍对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度不够,对科技创新、金融投资、产学研结合等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关注度不高。三是中小城市引进人才结构层次失衡,缺少了对根植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关注。
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牵引,针对自己的特点、区位的优势、未来发展方向综合考虑,持续优化政策,增强人才政策精准度、构筑引才留才用才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具有茂名特色的人才生态链。
突出产业引才,促进产才融合。针对各大中小城市在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等方面层层加码的同质化引才现象,茂名要想突围而出融聚英才,就必须充分正视城市定位与重点产业定位,立足城市发展实际,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相契合,因地制宜创新人才政策。实质上就是,应具体分析城市重点产业、目标企业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人才结构等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为链主企业、目标企业“量身打造”扶持政策,真正做到让产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产业。因此,要大力探索深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径,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和完善各类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在引进人才领域上,要推动由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等部门引才为主逐渐转变到聚焦本地重点产业上下游发展引导企业主体等市场力量开展针对性招才引才为主。在引进人才方式上,要推动刚性的“单位人”人才引进单一方式逐渐转变为由传统方式与突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新特点的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挂职兼职和周末工程师等多种柔性引智方式相结合的多维人才引进方式上来。在引进人才主体上,要推动注重引进外来人才为主转变为域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回引相结合,不仅要不断吸引本地人才返乡,还要加大力度把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
突出服务留才,礼遇各类人才。一线城市实现人才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品质、城市服务、城市活力息息相关,中小城市要提高人才的吸附力,需在城市宜业、宜居等服务人才各方面持续发力。在宜业方面,要注意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本、技术、信息、载体等支撑,加快科技创新、金融创投、会所律所、知识产权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集聚,结合茂名实际,可探索“套餐式”“政策包式”的引才配套政策,即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意愿,自由搭配政策组合,既体现精准满足需求的人性化关怀,也防止政策资源的浪费。在宜居方面,要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和时尚消费等城市新场景打造和新业态培育,加快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配套升级。虽然三四线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较发达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但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城市,因此可以抓住这个现实因素,除了给予人才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还要同步推进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全生命周期”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同时,除了提供适宜的安居条件,还要注重社会氛围、创新文化的营造,让城市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突出平台聚才,拓宽成长空间。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户口和几万块钱的补贴其实并不是关键,他们更期待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与价值实现。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以编制作为主要因素吸引很多大学毕业生奔赴基层、县域,即便如此,一段时间后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回流”北上广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是,在编制之外,部分地方无法满足优秀人才对公平竞争及发展成长的环境需求。相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人情、关系更浓,许多人回到中小城市工作,发现自己已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往往讲关系、论人情,个人的努力常常陷入关系的重围。类似的看法或许偏激,却反映了人们对某些现实逻辑的隐忧。试想,如果有关系,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关系,草根逆袭只能是镜花水月,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优势不只是高楼大厦,更在于相对公平的契约关系。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规范分配规则、营造公平环境,用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取代地域情结、人情关系。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秩序着手,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全面开放、自由竞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从社会法治秩序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我们的社会才有活力,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切实以新时代人才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