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险”
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高耕地地力
■记者陈莹莹通讯员戴玉仪
本报讯 自2022年8月以来,我市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险”金融服务模式,引入保险公司和土壤修复公司第三方力量,在电白区开展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试点,充分发挥金融工具力量,运用市场经济原理,调动社会力量和当地农户一起参与到耕地地力提升行动,为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运用金融工具,建立耕地质量提升“正向激励”机制。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将传统的灾害补偿保险模式转变为“正向激励”保险模式,通过保险机制鼓励和监督农民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即农户每年只需缴纳少量保险费,待保险期限届满后,如果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耕层厚度年度环比正增长,就可按照合同约定获得一定比例的保险金。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一种创新机制,较耕地地力补贴更有优势,一方面,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赔付与耕地地力改善等级严格挂钩,形成对耕地地力保护的强约束机制,有助于政府机构更好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另一方面,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产者的务农成本,进而提高生产者保护耕地和进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农业产出与保险赔付收益提高一耕地持续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试点先行,引导农民主动参与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支持电白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试点项目先试先行,探索“耕地+保险”金融服务有效模式。农户在保险公司直接投保,第三方土壤修复技术公司作为“耕地地力提升+保险”的协同合作方,结合当地农户的耕地地力情况、耕作习惯和种植作物的环境特点,运用“产品+设备服务+培训指导”的模式,引导农民主动参与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产品”是第三方土壤修复技术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用于土壤改良的物资,有效调动农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设备服务”是第三方土壤修复技术公司配合春耕时节特点,使用旋耕机和植保无人机两种机械,对560亩项目实施区域土壤改良物资进行撒施作业;“培训指导”是指第三方修复公司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37位农户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及土壤改良物资使用注意事项,确保物资使用效果最大化。通过项目实施,有效稳定了耕地地力不下降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对耕地实现防与治相结合的目的,起到了全市推广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先行示范作用。
找准切入口,改善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条件。耕地地力指数保险鼓励农民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我市以电白区开展耕地地力指数保险试点为切入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整治提升行动,将耕地地力提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要求各地在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采取的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措施面积要达80%以上,切实改善耕地土壤条件,有效提升耕地地力,为稳定我市粮食生产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