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着太阳走

——重温革命烈士李卡的故事


  他们,在最美的年华,奔赴烽火战场,扛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们,在残酷的斗争中,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岁月虽已遥远,但他们留下的铿锵话语,却仍振聋发聩,气贯山河。在茂名有一位革命烈士李卡,他的狱中遗书《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被人们广为传颂,感动了无数人。他用浪漫优美的文字诉说“初心与使命”,被称为广东版《可爱的中国》。   7月23日,“故事里的茂名”举行第七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李卡烈士的女儿李水田、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陈刘雄,以及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李卡的扮演者张楚华亲临现场,与观众一起重温革命烈士李卡的英勇故事。现场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超过10万+的市民通过新华社现场云观看了直播。

  李卡(1922-1949)原名李钧海,又名亦池、永乾,绰号“古怪李”。茂名化州人。1947年,李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派遣,他先后任粤赣先遣支队司令部参谋、曲南游击大队武工队队长、曲南工委会主任等职。1949年1月15日在韶关曲江县不幸被捕。当年9月4日被杀害,年仅27岁。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小英陈珍珍

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的微笑
  朋友:
  当白色的恐怖正在蔓延着,死亡之魔在狂吼的时候,这不是一个凶信,而是一个喜兆。你接到应该为此而快乐,因为任何魔力明知是消灭不了我们,而自己的心正在发慌,又故意装出残酷的面子,干尽伤天害理的事。
  我走了,以后再不会见我的笔迹,也许你为此而难过。
  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是光荣不过的事业,死就是为了这,而生者亦有生的努力方向。几多英雄勇士为此而流血,抛出自己的头颅,我不过是大海中一滴水,平原的一株草,大海既无干旱之日,烈火亦无烧尽野草之时。
  我走了,太阳我带不走,你跟着它呀!永远地跟着它!
  朋友,努力!天一亮,你就会看见太阳微笑。

播种
早晨,
太阳以温暖的指尖,
抚着大地神秘的胸膛;
土地的儿女们——
辛勤的耕作者,
用泥污的手,
把麦粒和菜籽,
连同希望,
播种在黑色的泥土里。

阳光用温暖的双臂拥抱大地,
大地用奔流的血液滋养种子,
麦粒发芽了,
菜籽发芽了,
希望在人们的心中发芽了。
旅我不曾停过脚,
怨过手,
嘘过口,
珍惜过自己的青春,
在黄沙遍野的荒原上,
我晓得那里有清泉,
那儿有路。

让冗长的尖锐碎石的山路,
磨厚自己的脚底,
让荆棘碰硬自己的手,
苦难迫出自己的歌。
望着迢远的旅程,
——生活,
那便是生活啊!

我有一支胡笳
我有一支胡笳,
从战地带回了家。

春天,在田野,
在闪烁的水面上,
我和青蛙、蛤蟆一齐唱歌。

秋天,在河边,
在拂着的椿树中,
我和流水、夜莺一起哀伤。

我有一支胡笳,
可是我不是一个音乐家。

我不懂编造新曲,
超越自然的律韵,
所以别人嘲笑我傻时,
我反过来嘲笑他。

我有欢乐也有忧伤,
我爱土地也爱海洋。

我有一支胡笳,
上帝赋予我音响,
吹起来时我想着他。
——摘自《李卡烈士诗文集》

李水田:我很自豪有一个烈士父亲
  我的父亲李卡,原名李钧海,在我两岁的时候,他就牺牲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等我长大后,从母亲口中、父亲战友的口中知道了我父亲的故事,在脑海里拼出了父亲的伟岸形象。
  我的父亲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心里装着的只有他的革命事业,没有多余的儿女情长。我的母亲说,父亲是在三叔的撮合下,与她成亲,婚后更是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再没回过家。
  1942年,20岁的父亲考入粤北乳源县知用中学读高中,创办《播种》刊物,宣传抗日救国。1945年,父亲考上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并担任广州《建国日报》记者。他用“李卡”“徐雪”“上下大夫”“吼夫子”等笔名在建国日报副刊发表作品,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1947年夏天,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委派往乳源县粤赣先遣支队。先后担任支队司令部参谋、曲(江)南游击大队武工队队长,曲南区委会主任等职务。年轻的父亲多谋善断,机智勇敢,在敌人眼里是“神秘而可怕”的传奇人物。
  1949年1月15日,我的父亲在宝山村张屋不幸受伤被捕。9月4日被敌人残忍杀害。父亲在狱中和敌人做了坚决的斗争,虽遭受严刑逼供,但从未透露党的任何机密。父亲留下了许多狱中日记、书信和多篇遗书遗作。这些珍贵的遗作,多亏了他的革命战友徐云、江克明等同志保存了下来,才
  得以重见天日。
  徐云同志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他们在艰苦危险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徐云非常敬佩我父亲身上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党赤忱忠心、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在我父亲被捕入狱后,徐云心如刀绞,和其他同志想方设法对我父亲展开了积极的营救工作,另一方面,她和她家的姐妹们经常送钱送粮给狱中我的父亲。这些都是我从徐云阿姨的口中知道的。我有一个烈士父亲,尽管未见过面,但我依然感到很骄傲很自豪。长大后我很想知道父亲的革命历程,上世纪70年代,我上广州找到在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李池姑姑(李卡的妹妹),在池姑家见到了徐云,知道她在广州一所学校任教师工作,她热情善良,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她和我讲了许多父亲生前的事。从她点点滴滴的回忆中,我了解到父亲高大形象和光荣的一生。我因此也以父亲为榜样,工作再辛苦,生活再艰辛,我也迎难而上,勇敢面对,对自己孩子的培养也是从小严格要求他们,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前后也去了几次徐云的家里,那时通讯不便,多有书信往来。徐云的丈夫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他们一家待我如亲人,当他们知道我生活比较困难,不但给我生活费,给我和我的孩子买衣物,还资助我的小孩上学。他们一家和我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两家的孩子也有往来。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徐云大概是1994年去世,我很感谢她,她对我父亲好,对我和我的家人很好,她也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我很想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许多多和我父亲一样的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更应珍惜爱护。同时也希望今天的年轻一代能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陈刘雄:李卡在狱中是受过酷刑的
  李卡不是一般的烈士,他的事迹入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他的遗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庆祝建党80周年“你是一面旗帜”大型文艺晚会上被饰演江姐的演员宋春丽朗诵,说明他是一位很典型的烈士,他的革命精神十分伟大,他之所以视死如归,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发自内心的大爱,特别是他的遗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非常鼓舞人心,是一本活教材,很有教育意义。
  我们从2013年开始展开对化州籍烈士的资料搜集工作。在搜集李卡资料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因为李卡当时被关押在韶关芙蓉山监狱,由于他身份特殊,监管特别严,他的遗作,多数是其战友和亲人通过收买看守官兵秘密转出去的,这些遗作散落在各个地方。在文革期间,烧毁了大部分,时隔多年,有的遗作不知在谁手上,需要逐一跟寻。特别要感谢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陈土富同志,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寻找到李卡的部分遗作。2019年,我们从李卡的女儿李水田及李卡的妹妹李池手上搜集到较多李卡遗作后,着手编辑《李卡烈士遗作集》。二是在找到的资料中出现残缺部分。为了弄清楚资料残缺内容,我们去韶关市翁源县等地方以及采访李卡的战友、妹妹等人寻找残缺内容。三是在那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下,有些遗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党的秘密,出现的人名和事情大多都是虚指,有些话是有隐喻或暗喻的意思。编书时,我们需要一一查实才能加予注释。四是大部分遗作已遗失,较多遗作是文革过后,李卡的妹妹李池及亲密战友徐云凭记忆整理成的,于是一些遗作出现油印稿,但这些稿较杂乱,我们花了较多的时间理顺成书。
  有读者问道,李卡的遗作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到狱中他受苦的情况,那李卡是否受过酷刑呢?
  李卡在狱中是受过酷刑的,但他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位思想觉悟很高的人,是一名有高尚情操的战士。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把人民的未来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看得很重,他关注的不是自己如何受苦受罪,恰恰相反,他关注的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和丑恶嘴脸,唤起广大人民觉醒,鼓舞广大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因此,李卡狱中遗作没有出现过多狱中的情况,或自己受到折磨情况。但经过采访李卡的战友,发现他同样受到国民党反动派酷刑折磨。李卡被捕时,敌人怕他逃走,把木棒捆在李卡脚上,剥去衣服,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想借此动摇李卡的意志,但李卡丝毫没有屈服;敌人把李卡从沙溪押往曲江县途中,由于李卡高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蒋介石的罪行,敌人将木棍塞进李卡嘴中,不准他说话,狱中又给他带上20多斤重的镣铐,并派一排长带着整整一个班的士兵看守他;狱中的环境和条件很差,100多人住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粪便和浓浓的汗酸味臭气熏天,每人每餐只给两小碗掺沙的粗米饭,没有菜,常常吃不饱;敌人为了得到李卡的口供,使用了各种刑具,坐老虎凳、电刑、皮鞭拷打等。每次审讯,李卡都以事实给敌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弄得敌人狼狈不堪,无计可施。李卡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敌人的审问,用真理和信仰的力量打败他们,这样一来,审问者变成受审者,而受审者变成审问者。李卡还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化看押敌兵。
  特别是他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接着又高唱《国际歌》,敌人妄想叫李卡跪下,他昂头不理,敌人用力把他按下,一松手他马上站起来,再按倒,再站起来,弄得敌人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只好使劲地把他按住,不敢松手。李卡牺牲时,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有27天,年仅27岁。

张楚华:希望做一个像李卡一样的人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市以李卡烈士事迹为题材,以南路革命为背景,打造茂名市首部革命题材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我能参演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扮演“李卡”,感觉到很光荣。
  我也是化州人,和李卡烈士是同乡。化州市是粤西地区唯一一个全国一类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许许多多的红色革命故事。作为李卡的老乡,我觉得非常自豪,他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那要怎么样才能把他演得更好、更真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卡的革命故事,感受李卡革命精神,我翻阅大量与李卡有关的书籍、诗文,并对当时历史背景、革命情况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尽量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形象,以及思想情感更贴近李卡。
  “几多英雄勇士为此而流血,抛出自己的头颅,我不过是大海中一滴水,平原的一株草,大海既无干旱之日,烈火亦无烧尽野草之时……”这是李卡在狱中写的感人诗歌,他不但是一个烈士,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在排练中,我真的感觉自己就是李卡,当看到战士们冲锋在前,一个个在我面前倒下时,我都不能控制自己,泪水直流……演完音乐剧之后,我更是下定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靠拢,紧跟党走。
  对李卡烈士的了解越深入,我便越发感受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李卡这样的无数的烈士和先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像李卡那样的人,更有责任、更有担当、更加英勇无畏,并通过自己擅长的音乐领域,积极传播他的故事,弘扬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