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潭桥古村


■廖君
  提及重回,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我的家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一家待在这里四年。潭桥地区曾建有羊角镇潭桥初级中学,父亲廖庆衍曾在此任职。
  潭桥,古称三桥,属千年古村,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时期,这是岭南古村落,是冼夫人大将陈三官的故里,是茂名地区最古老村庄之一。2022年我带领广州文化团队回到羊角村落,寻找粤西大镇的历史文化遗迹,不断发现惊喜。
  潭桥地处羊角镇南部,毗邻沙琅江,境内有三桥大岭、三桥河、潭桥水库、陈三官坟墓、姐弟庙、明朝陈氏三进士墓、潭桥小学、三桥公园、公木仔公园等,拥有三百年以上古榕树五株,百年古荔枝数十株。省道牛化线贯穿全境,广茂铁路、洛湛铁路、深茂铁路穿村而过,在村中设有茂名东铁路货场(原电白站),距羊角圩三公里。潭桥村管辖八条自然村,其中三桥村是古老核心村庄。
  盛夏时节,我走进古老的潭桥小学。依然那么熟悉,二层楼的四合院结构,分两个院子。虽然楼宇三十多年了,但墙壁重新贴上瓷砖,坚实整洁。古树掩映的校园,门楼上方“潭桥学校”校名由广东省原副省长、著名教育家王屏山题词。在潭桥小学校园,陈主任已等候多时,我们是老相识了。当年我一家栖居的教室还在,西北的祠堂已经拆除重建楼宇了。潭桥小学保存明清时期的旗杆石、石墩。
  我徘徊在菠萝蜜树下,当年清静的乡居生活展现眼前。那时我在电白县城读书,每个周末回家总在潭桥农场下车,穿过田埂,穿过塘边村、三桥村才回到家。乡村学校生活着实有点枯燥,我们总在周末寻找着节目,或者在山塘钓鱼野炊,或者在草坪与电白火车站家属子弟踢着足球,或者与伙伴守在三茂铁路边感受火车飞驰的轰鸣。最难忘是每逢年节的清晨,母亲远房堂妹送来香喷喷的羊角籺,热情的姑妈站在学校门前古榕树下,笑容可掬,成为难忘的乡村风景。当地很重视教育,当年父亲负责潭桥小学、潭桥中学,闻名乡里,羊角镇许多村庄孩子就读于此,涉及杨屋、元田、潭桥、潭段、坡仔村委会的数十条村庄。在潭桥居住岁月曾经发生过难忘事。当年我十七岁,正值放浪不羁的年龄,在塘隙村吃过年例宴就离开羊角镇。只在潭桥农场对陈老师叮嘱转告家里,就与三五同学转道林头镇、大衙镇去参加年例活动了。一群家伙不带行李衣物,辗转食宿多家地方,不经觉第三天了。突然发现,没有联系电话或者家里在寻找了。我连忙赶回潭桥的家。傍晚时分,在潭桥小学偶遇李老师,从他的惊愕与怒骂中得知原来家中发生大事。三天来,由于那位陈老师忘记转告,父母亲非常担心我遇害。组织教师职工手持竹竿在羊角镇南部的池塘逐一打捞,发动村委会干部在山野寻找我的踪影,方圆数十里都在寻找这位“校长仔”。父亲见到我回来,面无表情地坐在破旧的藤椅,我知错了,为自己任性而羞愧。潭桥校园又回归宁静,如同古老的旗杆石。
  在潭桥乡居的日子里,年例时期的姐弟庙很是热闹。多年前我才发现,这里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事关陈三官。
  在我家居住时候,陈三官姐弟庙在潭桥小学后面。印象中只有两间简易的瓦房,但经常香火旺盛。年少轻狂时我不认识冼夫人与陈三官,根本不知道当年居住在千年古村落之中。
  2022年夏天跟随着潭桥村委会干部,我们经过数百年的古榕树,穿越茂密的荔枝林,在潭桥小学北部的三甲岭穿行。一千四百多年来,一处古老坟墓一直守护着潭桥古老的土地。清道光《电白县志》、清光绪《高州府志》记载:“隋冼夫人开府置官属,史惟载长史张融,不知何县人。相传有甘盘廖祝四将甚有智勇,佐成武功,今庙中塑四将军像者是也,又有一巨将姓陈,三桥人,毅勇刚直,屡著奇功,今霞洞夫人庙犹塑其像,乡人称为陈三官。”陈三官,南北朝冼夫人大将。生卒年月不详。南朝齐代越州永宁郡三桥人,属今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潭桥村委会三桥村。在南朝齐代羊角三桥一带属越州永宁郡,梁代大通中梁朝在阳江建置高州后,羊角演变为南巴郡地,陈三官和冼夫人应同时代,都出生于梁初、中期,陈三官此时又称南巴人。相传陈三官小时被道长带去浮山岭学艺,十六岁下山参加冼家军。对于陈三官历史功绩,府县志评价“毅勇、刚直,屡著奇功”。陈三官与其他四位将军一起,紧随冼夫人数千里征战,屡为先锋。历经千年,现潭桥地区主要姓氏为陈姓。陈三官墓及众多古树、古迹都坐落此处,可见潭桥一带是沿袭着的千年古村落。
  盛夏的三甲岭风光秀丽,草木葱茏,远山簇拥,三桥河潺潺。我们来到陈三官墓,只见对面开阔平原,依山傍水。墓坐西北向东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陈氏后人重修,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翻修过的古墓少了古朴的意蕴,有点可惜,但更加坚固,可防风雨的侵袭了。墓碑上的“陈大官”指陈三官,陈三官在家里排行第三,从小称陈三官。陈三官与其姐葬在一起,有特定原因。陈三官成为冼夫人家将后,长期离家,父母又早逝,家业由大姐看管,故没有出嫁。冼夫人逝世后陈三官回到三桥老家,在三甲岭打猎时猝死,其姐闻讯赶到哭死在身旁,族人把他们葬在一起。隋唐开始当地村民建立陈三官姐弟庙,以纪念他们。原庙遗址在潭桥村委会猪仔岭,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近年再重修。现姐弟庙在潭桥小学西侧,为钢筋水泥仿古结构,是岭南风格庙宇建筑。
  跟随潭桥村干部,我迫不及待要到潭桥中学遗址看看了。
  随着教育改革,潭桥初级中学整合到羊角中学了,原址遗留多栋教学大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经过二十多年已废弃,相信陈三官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三桥地区曾出现过千名师生的校园。潭桥中学已经远去,在杂草丛生的操场,我仿佛看到当年父亲吆喝的身影,那么响亮,那么忙碌。这里曾是我们的家园,乡村学校子女都是以校为家的,“潭桥”深深烙印于我们的生活。
  在村委干部指引下,我欣喜看到三桥公园的新农村建设。开阔的池塘水波潋滟,仿古的护栏安全祥和,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列,古老的榕树与现代楼房交错而立。潭桥文化中心伟岸而崭新的戏台,公木仔公园生机盎然的巨榕,田头屋文化广场雀跃的村民,让我们看到活着千年古村。
  潭桥村落,潭桥小学,潭桥中学,还有这里的山水田野,充盈着生命的记忆。重回潭桥古村,寻找一份乡情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