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西:法治文化沁润人心 民主治理生机勃勃
——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系列报道之三

驻村律师送法下乡。

本报记者谢力忠通讯员茂司办
琅西村位于电白区沙琅墟旁边,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近年来,该村结合本村实际,立足于创新创先,探索新时代乡村民主法治建设方式,通过突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坚持法治先行,践行依法治村,促进了乡风文明、产业兴盛和社会稳定,打造出民主法治下的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乡村安居乐业环境。2022年12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法治文化阵地百花齐放
记者走进设在琅西村好心书吧的“法治驿站”,看到这里有专门的法律图书专柜,墙上张贴着“学法读书会”制度。据了解,“法治驿站”长期免费开放,琅西村村民可以在法治驿站里自由选择法律书籍阅读。此外,琅西村与驻村律师合作,根据需要在驿站不定期开展学法读书会活动,邀请律师到场指导村民学法和进行心得交流,给村民提供一个读书学法和交流法律问题的平台。
在琅西村委会运动休闲广场旁边,有一条约100米的“党建+普法”宣传长廊,主要宣传党建工作、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村民群众在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轻轻松松学习法律知识,近距离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沉香绿道”,这里有一条“乡村振兴+法治”宣传长廊,主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法治理念、文明乡风、传统美德等相关内容,让每天在绿道散步的群众在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还能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新城公园里,又有一条法治文化休闲长廊……记者观察到,各法治文化长廊合理布局,各有特色,设置有法治文化小知识、民主法治小提示、法治经典小故事等法治元素。当地村干部表示:“这些法治文化长廊让广大群众在休闲的环境下、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成为琅西村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2021年建成的“琅西村法治文化公园”,园内设置法治宣传板块若干,分别有最新法律知识、法治小故事、法治标语、法治格言警句等内容。公园建成后,琅西村经常在公园里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累计开展活动19场,参加人数约1000人次,切实提高村民法治意识。
此外,琅西村依托当地的观光胜地、沙琅镇的标志性建筑——金龟阁景区,建设了法治文化广场。通过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与独特客家人文特色巧妙融合,打造集观光、旅游、教育、法治宣传于一体的开放式休闲文化广场。自法治文化广场建成以来,不计其数的旅客和村民来此游玩,琅西村的法治文化宣传由此向全镇群众乃至更大范围的人群延伸,扩大了法治宣传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法治护航民主基层治理
如今的琅西村,沥青路面宽敞平坦、树木错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然而,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的琅西村可以说是脏乱差的典型,曾经有一位电白区的干部下乡到琅西村,大吃一惊,“一年前我来的时候,到处乱七八糟,现在的变化也惊人了!”
为了整治村容村貌和修建道路,首先要调整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地,为此,当地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位村干部说:“开始的时候,不少村民以为土地是自家的,不肯调整,有的甚至已经把土地卖给了别人——这显然是违法行为。我们就跟村民解释,法律规定土地是集体的,并不属于个人,不允许买卖。只有经过村民大会通过调整方案,在民主的基础上,村集体才可以重新分配村民的用地。”经过大量的走访劝导,琅西村两委干部一方面指出重新调整用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听取村民的合理诉求,在集思广益后,形成一份兼顾各方利益的用地调整方案,获得大部分村民的同意后付诸实施,后续建设工程随即展开。
然而,即使在民主的基础上实施了合理调整用地,但仍有个别村民有抵触情绪。村里的一个水泥篮球场建成后,有两位年纪较大的村民因为对用地调整方案不满,竟然将粪水泼洒到水泥篮球场上,村干部随即报警,最终这两位法律意识淡薄的村民被治安拘留。通过这一个身边的案例,该村的村民实实在在地认识到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在琅西业村打造“法治文明小区”,创建了“法治之家”三户。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的作用,组织驻村律师在“法治文明小区”定期开展面对面解答群众法律疑难活动。在2021年,琅西村率先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挑选具备法治素养、热心法治宣传、深受群众信赖的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作为“法律明白人”培养对象。邀请律师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培训,组织“法律明白人”参与村里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
据了解,琅西村以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在村委会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和司法惠民服务中心,让群众就近依法化解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近年来,琅西村在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114次,化解矛盾纠纷138宗,接受法律咨询1000余次,高效发挥了司法惠民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作用,切实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