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广工大学生到化州学习化橘红生产流程
■记者张永坚通讯员杨可欣
本报讯日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小青禾”志愿团队到我市进行为期5天的“三下乡”活动。当日,“小青禾”团队全体成员来到化州市杨梅镇和良光镇化橘红博览中心,开展了解和学习化橘红生产流程活动。
小青禾成员着重对化橘红的古法制作和现代制作流程进行了解、学习,并对化橘红的古法制作和现代制作的流程进行摄影和采访,计划通过视频、海报、推文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化州橘红,迎合现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来宣传化州橘红的魅力。
据了解,在宋朝时,人们就发现了化橘红的药用价值,那时人们将长着绒毛的化橘红采摘下来清洗干净,晒干使其成为能够入药的化橘红。化橘红的制作过程听起来简单,实则工序繁多,周期很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制作。只有通过古法制作的化橘红,才能将化橘红真正的效益发挥出来。然而,现在会制作化橘红的师傅大多为年纪较高的老师傅,且因为古法制作化橘红的工序繁多,周期长,如今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古法制作化橘红,因此,古法制作化橘红面临着走向衰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化的制作方式应运而生,现代化生产化橘红运用专业的智能橘红烘房、自动分拣装置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大地提高了橘红在晾晒和分拣等环节的效率,缩短了制作化橘红的周期。同时,标准化生产也解决了批次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总体的产量和产能。现代化橘红制作流程相对于古法制作即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同时也让化橘红古法制作的精髓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保证了化橘红的效益。但现代化制作流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传承人柯玫羽师傅所说,现在的化橘红产业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长的路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