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邹玉芳(茂南)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为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家对端午节以及对非遗的了解,近日,由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茂名市文化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启德文化有限公司和茂名志愿者阳光365服务总队协办的“我来学非遗传文化薪火”电白贝雕工艺制作活动体验在1959南越文创街举行,现场30多组家庭亲子一起共同体验和制作贝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浩瀚无垠的海洋中生长着很多贝类,贝类大多有着坚硬无比的贝壳,有的贝壳颜色艳丽,有的纹理奇异。古时候人们就是用大海里的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壳作为货币,是以,汉字中与钱财有关的文字,大多都带有“贝”字。为方便使用,古人将贝币打磨穿孔,用绳穿成串。由于贝壳大多漂亮,因此逐渐有人用来作为装饰品。秦汉时期,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便巧用贝壳天然色泽、纹理和形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国画精心设计、加工成造型美观、光彩不同、妙趣横生的工艺品。
  贝雕通常构图严谨,拼接精细坚固,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一些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欣赏艺术高的贝雕作品,深受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喜爱。随着贝雕技术的革新,到了明代、清代,一些手艺人陆续将贝壳加工成螺钿片,镶嵌进家具、首饰盒、文具、烟具、台灯等器具中,深受人们喜爱。
  贝雕的原材料,采用珍稀贝类为原材料。一件精美的贝雕作品,从构思设计到成品,除了要有大量的贝壳作为原材料,还要投入许许多多的时间,经过切磨镶嵌,才雕刻出妙趣横生的工艺品。由于贝雕工艺复杂,制作程序繁复,而且作品雕刻过程枯燥无比,时下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大多没有耐心坐下来好好地学习贝雕技艺,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老去,贝雕手艺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贝雕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传统工艺品,为守护贝雕等传统非遗文化,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业开始拯救包括贝雕在内的非遗传统文化,如端午节赛龙舟、裹香粽,春节写福字、做花灯、剪纸、放烟花等老少咸宜、参与性强的民俗文化活动,激发市民参与热情,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同时,依托文化馆、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开展一系列民俗宣传活动,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贝雕展现的是海洋文明,具有无限艺术魅力。我们要让贝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不定期组织开展贝雕等非遗体验和制作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有条件的,可设立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基地,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就会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直至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新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