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文明进步

王平生(电白)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最近报道: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茂南区羊角镇上庵村以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为重点,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实行“积分制”,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2023年1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离不开精神文明面貌改观,而乡村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陋习推进文明新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从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全面深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基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移风易俗要注重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乡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家教家风,主动移风易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正确区分把握传统民俗和陈规陋习,避免发生“一 刀切”等脱离实际、伤害群众感情的做法。注重遵循规律,把握好移风易俗工作特点,和风细雨做启迪启发疏导教育工作,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感化而逐步接受移风易俗教育。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并举,让村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典型宣传、群众动员等,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大力弘扬新风正气,积极引导群众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宣传者,移风易俗工作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移风易俗需深入细致的耐心引导启发教育,和风细雨、潜移默化,防止暴风骤雨的高压和脱离群众。中央纪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要求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督促纠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特别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俗,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意义,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全面发力、常抓不懈,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陈规陋习问题深化整治,以高质量监督推动移风易俗,让群众自觉自励自为,树立好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局、标本兼治。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力军,着力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推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文明新风普及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