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必须眼里有群众落笔有担当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据《茂名日报》报道,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深入茂南区镇墟、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就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调研。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开展“访企业、深调研、解难题、促发展”活动,是奔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回,满腔热情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让企业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是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六个如何始终”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如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从而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调查研究,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让调查研究能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利刃,是广大社科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理论研究阐释过程中也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跳出从理论到理论的自我循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茂名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更加扎实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茂名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此次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就是通过创新理论研究,可以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服务,奠定自己的专家学者地位,因为“有为才有位”。而挑战就是如果理论工作者悬在空中,不深入基层,只是就着理论谈理论,将失去党委政府决策咨询当中的话语权,因为“脚不沾地路难行”。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如果想在调查研究当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该“眼里有群众,落笔有担当”。
  “眼里有群众”就是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眼里要有群众,心中也要装着群众,坚持问题导向,要把群众的需求和关切放在心上,把握基层的脉搏,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只有了解到真实准确的情况,才能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才能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才能帮助各地各部门把上级精神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才能缜密务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在理论研究时,要说群众能够理解的话,要讲群众能够听得懂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真正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而不是空对空,理论对理论,研究之后无法落地,阐释起来群众也听不懂,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了他的应有之义。
  “落笔有担当”就是研究报告落笔之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布局,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的结果要有本地乡土的味道,报告的内容要有当地基层群众的声音,虽不要求字字珠玑,但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每一项研究都涉及群众的利益,每一条建议都牵动着茂名的未来发展。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拿来用的,是来指导实践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做到“有料到、有启发、能落地”,要“接地气”,要用事实说话,要用事例服人。比如,研究乡村振兴就必须要进村入户,研究“专精新特”,就一定要深入企业一线,只有这样,理论研究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茂名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这既体现出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又饱含着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理论创新的期待。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只有勇敢地扛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不负所望,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