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水 匠心为民

——记高州市劳动模范魏用杰


魏用杰(前右一)与同事一起在现场会商施工作业。

本报通讯员伍朝礼蔡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魏用杰的座右铭,也是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的行为准则。从2009年参加工作时的普通施工员,成长为今天的项目经理。魏用杰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不因工期紧张而放松安全质量管理,不因施工现场工序复杂、工序交叉而忽视精细化管理,不因施工环境恶劣、图纸滞后、设计变更频繁等诸多困难而放弃,反而是迎难而上,以匠心致初心,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他是用心铺设供水管道的“埋管人”
  “中建二局始终坚持“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先后斩获大量国家级高优奖项,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詹天佑奖29项、华夏奖35项、鲁班奖7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45项,数量位居行业前列”。他清晰记得刚进公司入职培训时,领导就自豪地讲解二局践行“三大建造”的拼搏历史。从此,“用心”建造就深深刻进他的心里。
  2021年,他担任高州市镇级自来水建设工程一标段项目经理,这是一项属地民生工程,涉及高州市13个镇,覆盖122个行政村、804个自然村,惠及8.58万人,共修筑供水管网800余公里。
  “政府明确指示,要在年底前全面完成管道铺设任务,实现通水条件。时间紧、任务难,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村民喝不到干净水的烦心事解决了,不能辜负每一份信任!”他掷地有声地说道。2021年6月28日,魏用杰接到指令,立即带领第一批5名管理人员作为项目团队最早一批成员辗转到达了茂名高州市。
  高州市农村道路崎岖,山路狭窄,为了解每一条施工线路,选好最佳的施工点位,他日行15公里实地勘察,历时5天走完200多公里的施工路线,并规划出了不同路段针对性的施工方案。面对施工环境复杂、开挖难度大的小镇,他组织人工用铁锹开挖、运送管道材料,达到了最快捷、最经济的成效;面对穿桥、穿涵洞、穿排水沟的小镇,他采用柴油发电机发电提供夜间照明,在桥中安装钢管支架,三台吊车同时在桥两边进行钢管吊管安装,快速解决了埋管线问题;面对部分偏远恶劣地区,他带头深入山区,使用PE管,由供水管道末端接至村民家中,让设计区域未覆盖的部分村民也喝到了自来水。对于距离主管道较远不具备接通水源的村户,项目部人员也为他们修缮了水管,接通山泉水保证日常所需。
  他是用心打开自来水的“把关人”
  魏用杰始终牢记:做工程就要做百年工程、精品工程,不仅要抓工期效益,更要认清安全是生命,质量是饭碗。他常在施工过程中时刻叮嘱班子成员及管理人员,务必做到“三勤三多”:勤跑工地多看、勤查问题多说、勤抓落实多管;“四常四守”:常讲安全守章、常抓质量守标、常促进度守约、常算成本守利;全面落实项目管理职能分工,实行全员岗位责任制。在他的紧盯下,项目安全全年零事故、质检受到业主一致好评,且他带领的质检饮水思源QC小组,获得了2022年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深圳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作为项目经理的他,深知“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项目包含东岸镇、大坡镇、曹江镇等13个镇的跨度,含泵站11座、各类管道井3000余座。为了解村民需求,做好“最后一公里”,他没有“遥控”指挥或“隔空”喊话,而是每天带头穿梭在一座座小镇上,靠手语或翻译软件,努力与村民沟通,挨家挨户了解村民用水及通水情况,他用以身作则克服了跨度大、沟通难的困难;他融入于各村民家中,“盘”不同的民情。有同事看着他每日奔波的身影,提醒道“魏总,您不用每天都来,有我们盯着呢!”他笑着回道“我喜欢看村民们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刻……”
  他是用心感动员工、工友的“赶路人”
  “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
  “乖,爸爸忙完这两天就回去。”
  挂完电话,魏用杰抹去心中的不舍,继续安排工作:“刘工,虽然一直在下雨,但南塘镇要保证如期供水,这两天,你跟我一起通宵值班吧”
  工作这么多年,魏用杰最愧疚的就是家人,但他却不愧对每位参建者。在员工心里,他是大家的“知心人”:项目员工生病,他代表工会“娘家人”亲自慰问;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他便利用集体生日会、趣味运动会、青年员工座谈会等为大家排解情绪;就连青年员工的“个人问题”他都积极与属地工会沟通,组织单身联谊活动。在工友眼里,他是群众的“贴心人”:春运期间为工友购买春节返程票;节日送祝福、送慰问,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免费“义诊”、核酸检测”、“防疫知识大讲座”、“安全急救知识大讲座”等。
  180个日日夜夜,创造了高州市年产值先例,结束了高州市西部和北部农村长达50余年喝井水雨水的历史,让“放心水”润泽千万家。这项工程结束了,魏用杰也瘦了10斤,但他那温暖的笑容始终刻在村民的心中,留下的是对女儿的一句句未能实现的“诺言”和高州市城乡集中供水项目40.43万人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