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农菜馆:隐于闹市的地道“高凉农家菜”


一鱼两味之清蒸氹仔鱼

勒古粽

扫一扫看视频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晓琴孙广宇
下午4点后,是潘总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熟客的电话接二连三,他忙前忙后帮着张罗晚餐。潘总是高州深镇镇人,深镇地处高州北部,大雾岭南边,四面环山,依山傍水,物产丰饶。本着将家乡味道带给更多人的初心,2015年,“第一家农菜馆”开业。八年过去了,潘总依然坚守在农家菜的领域。开店以来的客人,也已经成为朋友。他熟悉每一位客人的口味,总能帮他们安排妥帖。待客如亲,这也是“第一家农菜馆”即使经历了搬迁,餐饮市场新店频出,而熟客们仍一直追随的原因之一。
迁址后的“第一家农菜馆”,在西粤路下塘村的一个农家院里。院子不大但绿植环绕,环境清幽,客人仿佛置身闹市中的“世外桃源”。院子的墙上,贴有一幅画,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面带笑容,正站在灶台前烹饪家常菜,“家的味道”四个字分外醒目。什么是家的味道?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在“第一家农菜馆”,“家的味道”大抵离不开这几点。
一是食材新鲜,不时不食。店里的土猪肉、氹仔鱼、鸡鸭鹅、黄牛肉、季节性果蔬都是深镇镇当地农民种养,从田间到餐桌,顾客品尝到的除了新鲜还有浓浓的家乡味道。菜单也依时令而变,吃当季当令、当地家产之物,这样才能补精益气,养人健康。入冬时节,深镇的小黄姜丰收了,小黄姜芳香浓郁,活血行气、温通经脉、提升免疫力。将小黄姜去皮打成汁,过滤后加入大米和当地出产的茶籽油,一锅暖暖的茶籽油黄姜饭喷香出炉。店里每年采购深镇当地农产品近八十万元,城里人吃上了农家菜,农民的产品也有了销路,小餐桌助力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二是烹饪简单,原汁原味。简单的烹饪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越吃越健康。拿当地出产的氹仔鱼来说,它采用山区清澈的流水进行养殖,从小就以野草、木薯叶、番薯叶等天然青饲料为食,每条鱼至少要养6年才能上市,所以肉质紧致、香滑鲜甜,清蒸原汁原味,最为鲜美,是店里的招牌菜之一。
三是传统技艺,保留老味道。“第一家农菜馆”的“古粽籺”也是潘总最引以为傲的,从材料到做法都保留了传统技艺。山上采摘的勒古粽叶,带着特有的清香,用它包出来的粽子口感清新、味道浓郁;糯米加了灰水,淡黄色且颗粒分明,包裹着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和花生、虾米,肉的脂肪融化渗入米中,一口下去,绵软浓香,魂牵梦绕。“上了年纪的人就想吃点小时候的味道,我尽力帮他们圆梦”,潘总说。潘总的用心也得到了客人的认可,粽子常年供不应求,客人不仅自己吃,还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记忆中“家的味道”。
美食家蔡澜说过“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用地道的高凉农家菜打开客人深藏在味蕾里的饮食密码,慰藉乡愁,这或许就是“第一家农菜馆”一直坚守“家的味道”意义所在。
地址:茂南区城南锦堂居委会下塘村58号
电话:2929123 292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