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走,支教去
——记录佛山市顺德区支教老师们在高州结对帮扶的工作点滴
▲支教老师邱菊仪接受记者采访。
▲华侨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英语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颜东摄
扫一扫看视频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邓海菲陈敏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实施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高州市曹江中心学校教学楼四层一处教室里,佛山市顺德区华侨小学副校长黄会麟正在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讲台下,近百名师生不时在本子上作记录,并积极互动。
这是佛山市顺德区华侨小学与曹江中心学校开展的教学交流活动,也是本轮支教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为做好佛山市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茂名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两地积极推进结对学校对口帮扶工作。
“我报名。”“真的很想去,我已经在期待支教生活。”“我想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支教的通知一经发出,佛山市各学校立刻得到热烈回应,老师们在报名表上纷纷写下自己的名字:何玉芝、邓宇刚、吴育谦、刘晓丹、吴旭荣、梁嘉敏、管勤勇、邱菊仪、胡文欢、喻帮保、欧阳咏柳、林明芬、郭镜明、刘康斌、邱桂昌。
跨越300多公里,从佛山到高州,数十名支教老师用1年多的时间开始了一段支教路,成为一名支教人,为乡镇里数百名学生的课堂生活带来了新鲜气息。
走进孩子的世界 让孩子感受自信和快乐
“支教前,我常常思考自己在这里能做些什么?自己的力量有多少?”邱菊仪说,在过去的180天支教日子中,她找到了答案。
在邱菊仪看来,在佛山市教育对口支援的大局中,自己能以支教老师的身份回到高州,为家乡的基础教育出一份力、发一分光,改变自身曾经历过的教育现状,便是意义所在。
初进校园,邱菊仪和其他教师就看到了最核心的问题:这里的学生大多怯懦,缺乏自信,当下关键是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现状。
为了寻找问题的根源,邱菊仪和管勤勇几位老师开始了调研走访之路。请教当地教师、了解每位孩子家庭情况和日常表现,做孩子的聆听者,课堂上鼓励孩子们勇于表达……“教育,讲究固本培基。我理解的‘根’和‘基’,是真正让孩子感受自信和快乐。”邱菊仪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作为一名师者要坚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标杆”理念,要学会去发现、去鼓励。
邱菊仪是这样说,同样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过程中,她会特意选择班里的后进生回答问题,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她都坚持表扬为主,在班级里推动形成“标杆工程”。她坚信,与其树立一个榜样,不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独特的榜样。
“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想法,那种受到关注的喜悦感在他的脸上洋溢着,我知道,自己做对了。”邱菊仪说。
话匣子一打开,支教老师管勤勇也深有感触。
从课堂上没人发言到抢着举手发言,学生由不懂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到积极表达想法,由学习兴趣不高转变为下课都会追着老师问问题……学生每一次小的转变,都成了管勤勇心中最大的欣慰。
在管勤勇的认知里,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人师者也需要终身学习,看着孩子的变化,感觉自己也在进步。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感动着我。”他说。
授人以渔 做实做好“传帮带”
支教生活,不仅仅是“输血”,更要“造血”。
“你想象中的生日会,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某些习作——续写“李晓明的生日会”时,支教老师欧阳咏柳“扮演”了一回美术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她先让学生畅想生日会画面,自由创作画作,再根据画作进行习作,“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远超出我的意料,教学效果特别好。”她说。
为了更好帮扶分界中心学校的教育教学,欧阳咏柳还根据最新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设计和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辅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开展的课堂常规口令,更是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我摆脱了中年老师的舒适圈,重拾起年青时代的研究与学习激情。”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的郭镜明非常感恩这段支教的历程,“学校领导给予我平台,使我在教学教研方面能够发挥所长,尽我所能为孩子的学习奉献一份力量,与这里的老师共享佛山学校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在‘以研促教’方面漟出一条路子。”
“孩子们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我在开学初期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学生因材施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支教老师吴育谦说。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晚修时间进行培优扶差,在担任初三备课组长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科组老师共同研究教学学法,同时也把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带给受援学校。
去年9月22日,对吴育谦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那天,他跟随学校老师到分界镇东方三树下村家访时,得知有名学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到校上课时,学校决定为他开展上门送教。
“送教工作,看似平凡,却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能现在效果不明显,但需要我们的坚持。”吴育谦说,他和其他教师会一直地将送教工作坚持下去,做实做好“传帮带”,给孩子和家庭带去最大的希望。
文化交流 两地文化一线牵
教育帮扶,是现今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样,也极大程度上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搭起了桥梁。
对首次参加支教活动的何玉芝来说,支教生活,是挑战和新鲜感同在。“高州语言,跟粤语还是有相近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用粤语学习,我还反应不过来,初期我们基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她打趣道,为了更好融入支教生活,自己特意去学了高州话,自己早成为“半个高州人”。
谈起这次支教带给自己的最大改变,何玉芝认为是更加感受到教育对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顺德,很多时候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提高成绩。在高州,我会更加感受到教育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还有教育的改变对于人的思想认知水平提升,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如今,她会更多地考虑学生有什么需要,她可以提供给学生什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未来。
从孩子们那一句句:“老师,你记得四年级一定要教回我哦!”“老师,我很喜欢你,喜欢上英语课……”这些暖心的话同时也让支教老师刘晓丹感动不已。“支教,是生活对意志的一次磨砺,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业务水平的提升。我为自己选择支教感到骄傲,为我选择支教感到有价值。支教,它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选择。”她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绿水青山苒,幸福引燕来!从熟悉的岗位来到陌生的环境,15位支教老师在这片淳朴的土地里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用自己最真挚的爱浇灌每一颗种子,毫无保留地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为支援茂名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