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亲切地对村民说,这是他第一次到粤西地区,看到乡亲们通过发展荔枝等特色种植业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感到很欣慰。在调研过程中,习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习总书记对茂名人民的厚爱关怀与殷殷嘱托,让我们深受鼓舞,更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们要破解的难题。随着城乡间商品交换频繁、要素大规模流动,城乡空间分布和产业结构均出现了“亦城亦乡”的中间形态,这意味着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变,城乡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关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跳出“就农村谈农村”的思维,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挖掘和释放城乡共同发展的潜能。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百墟千村振兴计划”,高标准建设5个样板墟、6个示范群和若干示范带,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乡村振兴格局,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县镇村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县域,但潜力也在县域。新发展阶段,以县域经济为抓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如何着力将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以我市高州为例。高州是一个拥有187万人口的农业农村大县,拥有全国水果第一县、全省农业第一县的美誉,去年农业总产值301亿元,但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在全面推进县域振兴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把工业做大、把农业做强、把城乡做美”。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表示,高州将以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升种养水平。特别是进一步深化荔枝、龙眼、香蕉、丝苗米、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荔枝、龙眼、畜禽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经济转变。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进一步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作用。加强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调度、督查考核,推动各镇村、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责任,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在工作任务统筹、人力资源配备、财政资金分配、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照顾,切实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要充分发挥资源、生态、人力等优势,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业农村战线要主动做好“融合”文章,激发自身发展“活力”。要大力推动乡村建设与现代都市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横向纵向帮扶协作机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城市定位深度融合,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茂名,破解这一难题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硬仗。缩小城乡差距势在必行,但要彻底消除差距,不能一蹴而就,要认识到城乡差距的长期性、动态性和相对性。乡村振兴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序推进。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鼓舞下,在深化落实我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在广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茂名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