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农人”

王如晓(市区)
近年来,随着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深入,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目前,部分乡村的种养产业已从零散、家庭式经营转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乡村电商、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日渐流行,不少年轻人接过老一辈农民的班,科学化、机械化耕种经营土地,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源源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血液、新活力,“新农人”群体已在乡村出现,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是的,不少有志向的年轻人,因为上大学或外出经商办企业,从农村走出来,学好本领后又返回乡村,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农旅结合的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带动父老乡亲致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张张充满激情和自信的青年面孔,正在我市广阔的农村大显身手,成为青年们学习的榜样和典型。毕业后扎根乡村搞种植的好手廖志略,始终忘不了童年那片“化橘红”,创办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小果实打开“致富锁”。创立高州沙田“马头”牌龙眼品牌的朱焱宗,他把媳妇也从大城市请回家乡共同创业,办成了高州市燊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个集生产、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是广东品尝龙眼的必打卡网红地。还有从大城市辞职返乡创业的小沈、小燕等,开启农机一条龙服务公司,带领年轻的团队创新耕种思路,承包弃耕田,精心经营,让荒地变为良田。他们还主动为村民机械化耕种提供服务,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些有技术有理想的年轻人,或承包土地搞大面积、大规模种养,或以技术、资金入股,与村民共同开发水稻、杂粮、水果种植、民宿餐饮、休闲观光农业等,将各种涉农经济办得有声有色,实现了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转身。乡村振兴,正需要这样心系家乡发展、热爱乡村、钻研农业、联农带农的“新农人”、“兴农人”。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专业人才匮乏,年轻农人缺乏,仍然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作为务农的主力军了。如何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正是基层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各级各部门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好吸引“新农人”致力乡村振兴的工作。
首先,鼓励广大有志青年、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去,要注重帮助年轻人转变观念。有的年轻人对现在农村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对政策不够熟悉,使得他们虽有信心但无决心投身农村建设。要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认识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鼓励他们返乡多看看,多了解,消除他们的顾虑。
要壮大“新农人”的队伍,既要吸引外来人才,也要创造条件留得住人才。在事业上,要给予“新农人”更多的扶持,为他们搭建平台,争取资金,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增强农村兴业创业的吸引力。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体贴。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解决回乡人才住房难等问题,多方保障,让他们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
要充分发挥“新农人”对于地方发展的带头作用,应拓宽思路,充分认识到“新农人”并不只是指年龄,应是思维格局的“新”,有新的发展思维,有新技术、新观念。比如,通过直播带货,拓宽乡村致富的渠道,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田间地头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这些都是“新农人”的强项。鼓励“新农人”敢闯敢拼敢试,将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技术充分结合,发展好家乡的生态农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强国必须强农,强农首要是人才。我们坚信,好心茂名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呼唤着怀揣理想的青年人,期待着敢闯敢拼能够卷起裤管下田地,撸起袖子埋头干的“新农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农人”一定可以大展身手,大有作为,实现由“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