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别报道

学会规避风险 提振消费信心

消费者自身权益受损可拨打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下)


本报记者周燕红通讯员黄芝明柯玮琦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消费,消费者偶尔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消费困扰。去年,茂南区消委会接到的典型投诉案例中,电子产品、保健品、中介行业和培训服务较为突出。根据这几类案例的特点,消委会专家作出消费警示,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理性消费,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案例一

  老年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因此更容易被不良商家有机可乘。年近6旬的李姨为了给做完脑梗手术不久的老伴购买软化血管的保健品,听信了朋友的推荐,向自称是某品牌保健品的代理商一次性购买了6850元的“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保健品。当李姨老伴打开一瓶服用了几天后,李姨的女儿才得知母亲给父亲购买了保健品。在查看产品时,她发现包装上的字体全是英文,经过上网查实和拨打官方客服热线,才确定李姨购买的所谓“保健品”实为“减肥药”,官方客服也表示这款减肥药并无“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于是李姨的女儿向代理商要求全额退款,代理商不予理睬。无奈之下,便向消委会进行了投诉。
  接到投诉后,消委会工作人员联系上代理商,并以消费权益法为基础对其进行教育。最终代理商与李姨的女儿达成调解协议,代理商收回未开封的保健品,按当时购买的价格退还5580元,事情得以解决。
  消费警示: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多留心眼,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批号的保健品,还要注意查看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批号等。老年人购买东西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三思而后行。由于判断能力比较弱,不要急于做决策。遇到别人极力鼓动时,最好先同家人商量,确定后再购买。

案例二

  中介公司代理二手房买卖比较常见,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发展,中介公司也越来越正规化,但仍有个别中介不遵守行业规则,市民王先生便遇到了这种情况。王先生在一家中介公司的介绍下,找到了一间合心意的二手房。在签订购买合同前,王先生担心自己的征信过不了贷款的审核,但中介公司表示有办法为杨先生申请到贷款,于是王先生交付了1万元订金并签订了购买合同。不料,交订金当晚,中介公司查到王先生征信不过关,无法办理贷款手续,王先生便要求该中介公司退还订金,但对方不同意退还。在协商近半个月也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王先生只好向消委会投诉。
  接到投诉后,消委会工作人员联系双方进行核实并组织调解。经调解,中介公司同意退还订金1万元给王先生,双方和解。
  消费警示:消费者在购买二手房的时候,如果选择贷款,建议在签订合同前,先自行到征信中心查询自己的征信情况,再决定是否贷款。同时,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细看合同条款,商议清楚后再签订,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案例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少消费者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了一些艺术培训班。市民林小姐前年在一家艺术美学培训机构花费6900元购买了2年共72节课的美术课程。在上课一年后,林小姐接到该培训机构结业的通知,表示可将她未上完了课程转到其他培训机构或以7折的形式退款。林小姐认为该培训机构违约在先,要求按原价退还未上课程的费用,但被对方拒绝。为此,林小姐向消委会投诉,要求该培训机构全额退还未上课的费用,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派人调查处理。
  接到投诉后,消委会工作人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调解,培训机构同意将剩下未使用的程课全额退款给林小姐,共计3090元,林小姐表示认可。
  消费警示:消费者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要提高意识,注意查看培训机构是否有相关证照,核实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在报名、缴费之前认真审查协议内容,把培训机构承诺的条件罗列到协议中,并保存好相关协议、票据,若日后出现纠纷,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案例四

  电子产品在当社会运用广泛,就连小学生也喜欢佩戴儿童智能手表。去年,市民陈女士在某品牌专卖店给孩子购买了一款价值1398元的儿童智能手表。在使用的半年期间,手表多次无故关机。陈女士将手表送去售后维修,维修人员表示该手表已过保修期,且手表于陈女士购买前半年便被激活使用过。陈女士认为该手表为二手有问题产品,于是向消委会投诉,希望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退一赔三来处理。
  接到投诉后,消委会工作人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调解,该品牌店同意为陈女士更换全新的儿童智能手表,并补偿一定的现金。陈女士对处理结果表示认可。
  消费警示:儿童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家长应陪同购买,不要让孩子私自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要注意了解所选产品的功能,根据实际需求选购。选购时,注意查看产品标签标识是否注明产品用途、相关认证等商品信息,仔细甄别产品的品质、功能和服务,不要购买“三无”产品,要详细查询、核实是否新品才购买,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