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擦亮古镇文化名片

崔耀奇(电白)
近日,电白区霞洞镇召开文化振兴研讨会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筹备会。会上研讨并部署霞洞镇文化振兴及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料收集整理等相关工作。霞洞镇还邀请了霞洞籍及相关的文化人士参加文化振兴研讨,为霞洞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指出,要奋力提升文化自信,在以文化人、昂扬精神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焕发传统文化新光彩,融合发展文旅产业。霞洞镇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吹响了建设文化强镇的号角。
巍巍浮山脚下,滔滔沙琅江畔,镶嵌着一座历史文化古镇——霞洞镇。“霞洞镇在隋、唐时为良德县地,部分为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972),随县并入电白县,时为下博乡地。”(《电白县志》2000年版)由县志记载可知霞洞为古镇。其实,霞洞镇的历史还可以上溯更久远。霞洞在古代为俚人活动主要区域,俚人是古代百越人中的一支。霞洞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电白区革命老区、文化古镇,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霞洞名胜古迹甚多,有冼太庙、冼太后裔墓葬群、古石柱石船、看人坡、番薯林公庙遗址等。“荔映丹霞”被评为电白新十二景之一……如此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有如一块“待在闺中的璞玉”,一旦深入开掘、利用,将会引人瞩目,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做好规划是打造文化强镇的第一步。霞洞资源丰厚,面对如此丰厚人文资源,如何规划、整理、开发、利用,让人文资源焕发时代光彩,这是一个事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擦亮古镇文化名片的重要课题。好在霞洞镇委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定工作,近日通过召开文化振兴研讨会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筹备会,镇主要领导与电白区文联主要负责人,带领霞洞籍专家学者,前往霞洞镇上河古荔贡园、正源村东坡党建广场、龙狮武馆大楼、镇文化中心建设场地等地进行调研,实地了解文化资源状况,并听取部分文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家学者提出,要通过规划认真归纳提炼出主文化,传承好心精神。近期通过集思广益,做好霞洞文化传承发展规划。
倾情讲好霞洞古镇文化故事。霞洞钟灵毓秀,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历史厚重。一是讲好冯冼文化故事。创建于唐朝,在岭南名噪一方的“冯家村”(现在的大村),冯冼家族曾在此长时间活动,留存大量相关历史文化遗迹。“冯家村”前面开阔地带是名扬粤西以至“两广”的信俗文化场所“看人坡”;“看人坡”旁的狮子岭之阳有唐朝建造的诚敬夫人庙,即晏公庙;晏公庙旁的狮子坡有古驿道穿过,有唐代宰相许敬宗之女、冼太夫人第四代孙媳许夫人古墓遗迹。海量遗迹及冯冼人文故事有待全面挖掘整理开发。二是讲好古荔贡园及引进番薯第一人“林公”故事。霞洞的上河贡园,是茂名四大贡园之一,要做到文旅融合,讲好古荔贡园故事,将古荔园打造成富民兴村的重要引擎;明朝万历年间在霞洞行医的林怀兰,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霞洞,试种成功后并推广到岭南以至全国,霞洞人民感激“林公”好心,建庙祭祀纪念;霞洞作为国内引种番薯第一镇,要讲好“番薯第一镇”故事。三是要讲好杰出人物故事。霞洞自古以来文人才子众多,“崔氏三杰”之一崔翼周是道光皇帝的老师。据县志记载:崔翼周在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庭试获得“榜眼”(进士第二名),这样的功名在粤西名望仅次于吴川状元林绍棠。由于教绩卓著,又兼做过道光皇帝老师,获得朝廷颁给”文苑师表“和”绩奏弦歌“称号,至今大村、塘涵等村民家中存有“文苑师表”“绩奏弦歌”“副魁”牌匾。崔翼周任过安徽一个县官,退休后回家乡定居,一生著述很多,道光年间与电白县知县蒋善功一起主持修订了《电白县志》。霞洞古代及现代都有大量杰出人物,要把霞洞古今历史名人搜集整理好,结集出版,讲好杰出人物故事,弘扬好心精神。四是进一步讲好霞洞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故事以及丰富民俗文化故事。
凝心聚力,打造文化强镇。擦亮古镇文化名片,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民生福祉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奉献智慧和力量。要坚持党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发挥专家文化学者的聪明才智,科学规划及细化做好相关工作;要动员乡贤及爱心人士,支持文化强镇建设;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文化建设成果“迁移”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助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魅力文化古镇。
奋进新征程,擦亮古镇文化名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风帆正举,蓄势待发,霞洞镇以打造文化强镇为契机,引领推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霞洞镇全面振兴发展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