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的角度解读和宣传冼夫人
——读刘正刚著《冼夫人》的几点感想
何火权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正刚著的“茂名历史文化专辑”之《冼夫人》,是一本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从学术上研究推广冼夫人文化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市宣传推广冼夫人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宣传冼夫人,这方面的学术成果,除了各级刊物刊载的论文外,早些年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已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学术专著《冼夫人文化研究》。虽是学术著作,但都是多个单篇汇编成册,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或者说,没有从其中某一方面进行集中探究。诚如作者刘正刚教授在该书引言中说的,“以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切入点……由此展现冼夫人文化的精神内核”,我想这个目的是达到了。具体来说,这新的角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考证。为了铺垫冼夫人出场,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由远而近,娓娓道来。在这些朝代更迭中,岭南有哪些历史事件,而这些历史事件在其中又起到什么作用?都讲得比较清楚详细。这种基于历史背景的交待,为冼夫人登上历史舞台作了很好的说明。
比如第二章第一节在分析冼夫人的族属和姓名时,作了比较多的考证,列举多种说法来进行辨析。冼姓的来源,传说故事,古人笔记等都用上。如对刘恂的记述进行分析时,把阮元在《广东通志》中的按语进行对比,又找出《汉书》中赵佗的话,这样显得史料比较丰富,结论值得信赖。而对《冼氏族谱》中的记载,也作了专门分析,认为“岭南姓氏编纂族谱,追溯本族先祖,多尚杜撰附会始祖是南下的中原汉人,极力摆脱自身被视为蛮夷土著的尴尬”,这样解释冼氏族谱中攀附汉人的现象,分析就比较透切。又如对冼夫人名字的考证,认为“冼夫人的冼英之名应是长期的历史层累中所形成的”就比较有见地。
又比如在论述分析冼夫人存年的问题上,虽然作者持多种说法,在分析冼夫人生于梁普通三年(522年)时,得出冼夫人结婚时应为14岁。之后用一大段分析古人的结婚年龄,特别是在茂名霞洞出土的冼夫人后代许夫人墓,墓志铭中明确记载许夫人“年有十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郡公其人焉”,进而推理得出结论,“以此而言,冼夫人十四岁结婚也是可能的。”
像这类考证,在书中比比皆是。如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和各类文学创作、戏曲表达,都把冼夫人与李迁仕的交战定在高州城内。而本书作者另辟蹊径,根据史料记载,把冼夫人带领的“一千余人经过跋涉到达李迁仕驻扎大皋口”,并据《水经注疏》考证出大皋口“位于广东北部太慰山和皋石山之间的浈阳峡”这说明作者是花了比较多时间来考证的,虽然此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没有因循前人的讲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是比较客观。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所写的内容,都有来历,都有史料支撑,不象一些所谓“专家”那样凭主观想象便随意臆断。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如对冼夫人的故里,对高凉的所在地等,就列举了高州说、阳江说、电白说、阳西说,并对各种说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高州说“还需更多的可靠资料进行实证”;对阳江说“也难以成立”;对电白说“证据也不完全充分”;对阳西说“食邑与故里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尚且存疑”。把这几个观点一一摆出来,并依论据进行一一分析,这就比较客观。又如,对冼夫人是否在海南“置崖州”之说,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以探究冼夫人“请置崖州”之真伪。从唐初、南宋、明代一直讲到清代。“明代开始有士人认为崖州为冼夫人请设”,“到了清代,广东仕宦编纂的方志明确记载冼夫人请命置崖州的说法开始流行”。这样一步步分析论述,讲得有理有据。
又比如书中讲到今长坡旧城陈仓米时,引述“故老相传,此米乃昔年县仓廒所贮者,然已阅百余年,藏于土而不朽,亦一奇”,这是比较公允的说法,不说陈仓米是“冼夫人陈仓米”,这是很有见地、很有历史责任的学者所为。对茂名年例,也有一些人认为是源于冼夫人,但作者经过考证,认为“从方志记载看,年例的起源与冼夫人并无关联”,这是相当客观和正确的观点。又如,对周恩来总理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讲法,因人人都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但该书作者还是谨慎起见,没有引用;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冼夫人的评价,只引用了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和李希同志考察高州冼太庙时的讲话。这就是历史学者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是脉络清晰。全书“以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切入点,以冼夫人在室女、为人妻、为人母等阶段”来写冼夫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关切。这样写,虽然所据资料不是很多,但条分缕析,把冼夫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经过的历史事件进行复原,并把当时的背景、事件的经过及其意义进行交待,这样整本书的脉络就清楚了,也便于读者理解冼夫人。她在少年时如何,结婚后怎样,丈夫去世之后又是怎样发挥作用,如此把冼夫人的一生作了比较全面的交待。之后,又用两章的篇幅,把冼夫人去世之后的影响作比较详细的述说,特别是当前茂名市学习纪念冼夫人的活动,由此而产生的冼夫人文化、好心文化,大力宣传和弘扬“好心精神”,打造冼夫人文化品牌。这样写,对于宣传推广冼夫人文化,扩大冼夫人在全国的影响,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市纪委监委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