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打造县域振兴范例 高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兴茂平
茂名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要“奋力打造县域振兴范例,在做强支撑、协调发展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出县域振兴,打造县域振兴范例,既契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关于突出县域振兴的工作部署精神,确立突出县域振兴、翘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硬杠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茂名实践路径,也是市委、市政府对标对表完善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以项目化、清单化把省委“规划图”转化为茂名“施工图”的生动演绎。当前,茂名正以打造县域振兴范例,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作为新支点,以小乡村迈出大步伐,以小切口打开大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困扰和制约着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其实,县域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被视为茂名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奋力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茂名样板”,推动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五棵树”、罗非鱼“一条鱼”和预制菜“一桌菜”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专业镇35个、专业村224个,形成“6+19”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示范点26个,省级农业公园4个;建成高州元坝村、杏花村、信宜双合村等示范亮点村,高州市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茂名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创建完成1个示范县、4个示范镇、103个示范村,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42个;打造高州根子镇桥头村、茂南金塘镇牙象村等为代表的6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亮点村,建成“四小园”12万多个;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推动镇村联动,打造独具茂名县域特色的油城墟、疍家墟、窦州墟、高凉墟、橘洲墟等5条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和“一湖一湾一港一城一区一带”6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群,构建起以点为基、串点成线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在“2022年广东省百强区县榜单”中,茂名市5个区(市)全部上榜,彰显了我市乡村振兴的卓越成效。然而,对照现代化目标,2021年,茂名5个区(县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为0.37,排在粤东粤西粤北12市中的第7位。可见,我市城乡区域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县域产业仍然薄弱,县城辐射带动后劲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也强调,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战场之一的“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茂名的“排兵布阵”振奋人心。茂名立足市情、县情、农情,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历史发展机遇,把资源禀赋变为经济优势,坚持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茂名实践路径,通过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县域活,全市活;县域兴,全市兴。而县域兴,关键在于特色产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因此,只有牢牢抓住县域振兴这个“牛鼻子”,坚持“六个突出”,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茂名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才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突出县城的主导地位。县城是县域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也是县域振兴的发展引擎。因而,强县促镇带村,县城首先要强起来,突出县城主导地位,强化县城功能,按照“城市定位-功能分区-产业集聚-项目建设”发展逻辑,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集聚,明确发展定位,打造全省县域振兴范例。茂南区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凭借“城乡要素兼备”“工农同步发展”条件,打造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电白区地处“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重要节点,在与城市同频共振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海城市的先行区;高州市文化积淀深,发展基础厚实,当好茂名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化州市迎来毗邻机场新机遇,激活潜在优势,奋力建设粤西空港门户、特色产业强市;信宜市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是最大优势,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设生态发展区现代活力之城。二是突出镇域联城带村功能。镇域活则全县活。要依托镇域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专业镇-样板墟-普通圩镇-中心村”等多层级多节点城镇体系,让城乡生活一体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是突出重大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大做“土特产”文章,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持续加强“6+19”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培育农业特产、古树、古建筑、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乡村振兴“微动力源”,打造“高凉菜系”品牌,挖掘一片沙滩、一个月饼、一双皮鞋等资源“致富潜能”,延伸产业链,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乡村振兴新格局。四是突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践证明,我市总结推行的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是有效、可行、符合实际的。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农旅融合新引擎,建设特色各异、乡韵浓郁的美丽乡村,凸显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彰显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乡情,为乡村振兴提“质”增“颜”。五是突出优势特色,找准发展路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要把握茂名发展规律,找准茂名发展路径,打破县域发展天花板,因地制宜,积极“融圈”,借势发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增强辐射带动力,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让县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圈发展氛围,实现“以大托小”,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六是突出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县域的振兴,关键在“融合”。充分发挥县域在人流、物流、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集散功能,增强都市圈对县镇村的带动,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促进县镇村产业提质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发展,推动线上线下、城乡市场、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