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寒意浓过完腊月是新年


细数广东冬至习俗
  今天是冬至,广东素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冬至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古代,冬至是对农家辛苦付出一年后的奖励,而在现代,更多的是与家人相聚的动力。
  古代人们以农为生,秋收冬藏。冬至的时候,务农的时间也结束了,要等第二年的春季才能继续耕作。
  早在汉代,便有冬至过节的习惯。《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冬至之日,阴极之至,阳气初始,阴气由盛而衰,阳气渐渐生发。自此以后,每天白昼越来越长。象征着越来越好,所以是个吉日,值得庆贺。
  说到广东冬至习俗,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广东冬至习俗多样,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茂名:吃籺
  冬至这天,茂名人有吃籺的习俗。
  吃菜包籺。菜包籺属于粤西地区的一种美食特色小吃,在茂名比较常见。其以糯米粉、粘米粉为原料进行制作,外面包着一片菜叶。主要有咸、甜两种口味。菜包籺,用干净烫熟的大片生菜叶包住籺身,再放进籺篮蒸熟。蒸熟后有韧性的籺身包在柔软的菜叶里,入口风味独特。
  吃糯米籺。糯米籺是茂名一带的传统名点,而且是冬至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糯米籺,就是将糯米碾碎成粉末,捣糊擀平,包入各种馅料然后蒸煮而成的。如果说无鸡不成宴,那么在茂名这里则是无籺不是年,茂名有“冬大过年”的说法,糯米籺是茂名冬至的应节小吃。
  吃粽子。冬至很多茂名家庭会包粽子吃,包的粽子呈长条形,茂名人称之为古粽籺。也有的人会包另一种粽,叫三角粽,与古粽籺用的材料一样,只是包法有些不同。
  广州:团圆聚餐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从小听到大的谚语。在广州人眼里,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热闹非凡。
  每逢开心喜庆的日子,广州人都会吃烧腊,而广式烧腊则是冬至日必不可少的食物。老一辈广州人说起烧味的时候,总会感慨万千:以前的生活条件不好,腊味只有在像冬至这样的重要节日才会吃。
  深圳:劏鸭不劏鸡
  深圳本地人冬至祭祖是鸭为主祭品,而非鸡、鹅、猪肉等。这与本地人对鸡、鸭两种动物的看法有关,他们认为鸭蹼密、圆润,蕴含着向内“纳运”“揽财”的彩头。除了吃鸭,深圳人做冬也有应节小吃,冬角、长薯糖水、萝卜粄等是少不了的。
  中山:吃“水榄”
  中山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习俗外,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
  东莞:女儿“拜冬”
  东莞道滘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大节,是年节之尾,人们讲究好头好尾,故一定要过好这个尾冬(美冬)。所以会一早祈福,祈求一年到头阖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儿,则要一大早带上冬团、猪肉、肥鸡、大桔、饼干、糖果等食品从婆家赶到娘家,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此谓“拜冬”。而父母会将女儿带来的食品分好装袋派发给亲朋好友,分享喜庆。随后,则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东莞水乡还有吃冬团、煲紫薯糖水、做萝卜粄、吃焖鹅的习俗。
  潮汕:粘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然后放置一昼夜用于祭祀,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吃这碗冬节丸。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丸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丸,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故乡观念。
  汕尾人过冬至吃冬节鸽。冬节鸽又称冬节蛤、冬节粿,是流行于汕尾一带的汉族小吃,一般到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做。
梅州:酿造客家娘酒
  客家人称冬至为“过冬”,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好好地吃一顿”。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煮酒。人们认为,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
  在梅州,冬至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梅州丰顺吃“嘎罗糍”。丰顺在冬至这天叫冬节,这天有两种糯米做的食物是必需的,一种是糯米汤丸,另一种就是“嘎罗糍”了,其实就是糍粑,类似北方年糕,做法比较简单。
  佛山:蒸松糕
  佛山的冬至当日,各家各户一早杀鸡和准备菜肴、果品拜祖先,以及蒸松糕。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是不能少的习俗。
  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广式火锅。
  惠州:吃粉馃
  惠州吃粉馃(又称艾角)。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艾角,是广东一带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民间俗话称为“角仔”。制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惠州过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咸料,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如今艾角作为独具特色的惠州包点出现在大小饭店的餐桌上。
  湛江:做姜糖
  冬至这一天,湛江人有杀鸡杀鸭祭祖、家人团聚宴饮、做姜糖吃姜糖等习俗。
  每到冬至,湛江吴川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各种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成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过冬至。煮姜饭要选靓米,把各种姜片洗干净或捣碎和米而煮,或切片和腊味铺在米面上煮。饭熟后,带有生姜的清香和腊味的油香的饭香,简直令你站不住脚。
  阳江:做咸汤圆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
  江门:做咸汤圆
  新会、台山等五邑地区许多人家,在冬至到来之际,专门制作传统特色美食——咸汤圆。广东不少地区制作汤圆时加上一些黄糖,即甜汤圆,而江门五邑地区制作的“咸汤圆”,是用糯米粉搓成糯米团,然后搓成一条条比手指头大一点点,切成一个个小球,方方圆圆的,再配以新会甜水萝卜等滚汤后而制作出了咸汤圆。
  此外,其他城市的冬至习俗还包括:珠海人有吃汤圆、做腊味糯米饭的过节习俗。肇庆有吃团圆饭、吃汤圆、吃腊味糯米饭、打边炉、拜祖先等习俗。云浮人有冬至吃糯米饭的传统。韶关人有冬至酿酒、吃烧腊、煮汤圆等习俗。清远人家家户户做冬,做冬仪式亦特别隆重,杀鸡杀鹅,家人围坐吃丰盛大餐。每当冬至,河源人都喜欢小聚一起吃着传统的美食,而萝卜粄,就是河源人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