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牵手用户减排
多家银行试水个人碳账户
本报综合消息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生活在北京的杨乐乐一直靠骑行通勤。“骑车上下班,既能节能省油,亲身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又能利用通勤时间锻炼身体,欣赏路途景色,还能在我新开通的‘碳账本’攒积分,一举多得。”杨乐乐说。
杨乐乐口中的“碳账本”,是她几天前在一家银行APP上开通的个人碳账户。近期,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个人碳账户,用户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减碳行为,可以转换为碳减排量或绿色积分,享受兑换礼品、消费折扣、信贷优惠等权益。
专家表示,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碳减排行为衔接,可增强用户与银行间的黏性,也有利于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多家银行试水
目前,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已推出个人碳账户。总的来看,其主要依靠银行旗下APP运营,用户绿色出行、在线缴费、在线还款、线上预约开户、办虚拟信用卡、电子账单查账等,可在个人碳账户中积累碳减排量或绿色积分,并可兑换礼品、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甚至信贷优惠等权益。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相比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了个人碳账户,银行的个人碳账户有何不同?
“与互联网平台相比,银行个人碳账户与金融服务场景结合更为紧密,比如将个人碳积分与授信额度、贷款业务、理财等产品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银行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通过信用卡等可以与其他消费场景进行结合,有助于推动个人碳账户普及。”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笔者表示:“目前,多家银行均已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但其功能不同于互联网平台。对比来看,支付宝蚂蚁森林获取的绿色能量,是根据低碳行为设计出来的虚拟积分,具有较大的公益属性;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减排行为有效衔接,有利于鼓励用户把生活场景的缴费等功能绑定在银行,增强用户与银行间的黏性,拓宽银行自身相关服务场景,具备一定的交易属性。”
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
“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仍处于‘试水’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并且没有与金融场景紧密结合。在运营渠道上,主要依托于手机银行APP或是信用卡APP。展望未来,更多的商业银行将加入‘试水’个人碳账户的行列,更需注重低碳环保的特色应用场景搭建,促使银行与用户之间形成强关联关系,构建具备‘双碳’属性的、能够吸引用户的高频服务场景,进而驱动形成银行业绿色低碳生态圈。”于百程说。
周茂华表示:“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个人碳减排计量标准和碳普惠交易逐步健全完善,绿色消费产品和场景不断丰富,未来个人碳账户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
有专家建议,发展个人碳账户,银行需要构建更为多元的经营策略与激励机制,同时提高碳减排计量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并注意相关数据的安全问题。 (薛瑾黄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