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落实三个“两手抓”
确保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记者黄月华
本报讯 11月5日以来,高州市遭遇三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渠道畅通;一手抓粮食抢收,一手抓冬种生产;一手抓产品供给,一手抓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守稳护牢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截至11月14日,秋收粮食约36.8万亩,超过八成的稻谷如期归仓;冬种计划作物面积29.5万亩,已种20.7万亩,占计划70%。
一手抓精准防疫 一手抓渠道畅通
一是成立志愿队协助城区防疫。组建三支党员志愿队:城区值班值守志愿队,负责路口管控,协助购卖物资;城区核酸大筛查志愿服务志愿队,负责协助检测工作;包联社区网格化巡查志愿队,配合各小区物业疫情防控工作。截至11月14日,累计组织超500人次干部参与防疫工作。二是出台工作指引保证渠道畅通。及时出台了疫情期间农资供应、非禽畜类运销“进村、出村”、禽畜类运输方面的指导意见。对重点物资运输车辆和人员,按省相关管理规定,一对一服务,点对点解决,并积极指导协助办理《广东省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要求司乘人员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同时,实行一村一策,对于非管控区域,一条线路入村出村,避免人员接触;对于高风险区域,在村口设立中转站,在中转站卸货装货,进行接驳运输。三是强化三级联动及时解决问题。高州市农业农村局班子成员分片区包干收集镇、村(社区)反映的问题,及时协助解决农村疫情防控、粮食种收、冬种生产、车辆运输等问题。
一手抓粮食抢收 一手抓冬种生产
进入11月,正值高州秋收冬种关键时节,高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及时解决农资运输、农机收播等问题,确保高州秋收粮食、冬种生产有序进行,农业生产进度符合预期。首先一日一报及时掌握田间动态。局班子成员分区分片分别收集在田粮食作物的生产动态、冬种的情况,实行一日一报,了解存在的困难,及时联系解决农机收割队进村及化肥、种子、饲料、农药等生产物资进村等问题,确保秋收和冬种工作按节点顺利开展。其次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担当。鼓励引导当地的合作社、农业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好水稻机收和冬种生产,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种粮大镇石鼓镇是高州本轮疫情的重点防控区域,部分村列为高风险区,位于石鼓镇的庆宗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主动承担起附近几个村的秋收任务,全力服务好秋收。三是管理服务好农机手确保颗粒归仓。局镇干部与当地农机合作社建立工作群,前一天发布第二天的抢收任务和注意事项。对于任务重的,由市农业生产托管中心负责单位子文合作社协调解决跨区作业问题;对需要进出高风险区的,实行全程封闭管理,农机手严格落实佩戴口罩、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接种疫苗、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制定进入田间的路线,收割后沿路线返回,避免人员接触。目前,高州水稻实现95%以上机械收获,实现“颗粒归仓”。
一手抓产品供给 一手抓农民增收
加强摸查沟通保供给。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沟通,全面了解蔬菜、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情况,密切关注在田、在库、在市的菜、肉等动态,确保蔬菜种植面积、水产养殖面积及生猪、家禽的存栏出栏量等正常。
加强产销对接促购销。及早向社会公布负责收购处置的企业和网点名单,指导收购企业做好收购服务。指导农业生产托管组织提供一条龙服务,收割的水稻可以以市场价收购,也可以送到指定地点,有的甚至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提供烘干、打包、收购一条龙服务。收集各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情况,积极对接各级供需大平台和超市、电商等各大销售平台,协调打通销售通道。
推行“稻稻菜”轮作增加额外收入。结合撂荒地整治,将今年冬种粮食面积“同比增加5%以上”的任务分解到村,全面推进冬种工作。采取“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租赁冬季闲田或流转土地,实行“稻稻菜”模式轮作(即一年种植2造水稻),提高土地收益,实现三方共赢。
目前,高州冬种粮食有番薯、玉米、小麦、大豆,冬种北运菜有四季豆、青瓜、辣椒、茄子、毛豆等,生产有序,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