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化州市发展化橘红种植面积11万亩,带动相关产业人员35万
实现多元开发 加速深度融合


化州化橘红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 梁雪玲摄

化橘红种植基地。
■记者梁雪玲通讯员董天忠
本报讯近年来,化州市始终坚持“稳发展、优结构,提品质、壮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化橘红“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速化橘红“三产”深度融合,激活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规划引领,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先后制定《化州市化橘红(化州橘红)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和《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建立起化橘红信息大数据、化橘红产品公共品牌监管溯源“两个平台”。目前,已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化橘红》种植标准。全市良种覆盖率98%,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5%,已建成种源复壮育苗基地25个。化州市发展种植化橘红面积11万亩,其中按GAP标准建成化橘红种植基地1万多亩,已发展千亩以上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10个,率先把流转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改造成为现代化橘红产业园区。年产鲜果10万吨,带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35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54万元。
延长产业链条,引领企业集约发展。大力抓好“回归工程”“引凤工程”,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中国化橘红产业园、中国化橘红商贸城等一批企业(项目)落户,鼓励、引导企业投资化橘红产业。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化橘红产业,在税收、信贷、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引导加工企业采取独资、合资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化橘红基地,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化橘红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农民利益。目前,规模优势经营主体60多家,累计引资50多亿元。该市有化橘红加工企业165家,化橘红系列产品60多种,化橘红加工转化率达100%,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4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3.21:1。
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构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平台”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校支持,建成省级科技研发中心4个,产业“博士后工作站”1个,参与国家标准制定4项,取得国家专利技术30多项。2021年,企业科技投入约1.59亿元,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加大化橘红精深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化橘红药效成分的提纯,生产复方药品、保健食品、保健饮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目前以化橘红为原料研发的产品60多种,其中化橘红药品系列产品有橘红痰咳液、橘红痰咳煎膏、橘红梨膏等,化橘红食品系列产品有干果、代用茶、调味茶、饮料、糖果、蜜饯等;化橘红工艺品系列产品有橘红佩坠、佩珠、项链、信物、烟斗、烟盒、茶叶缸等。国家发明专利红珠胶囊完成III期A临床试验,完成B临床试验取得新药证书后可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6亿元以上。
拓宽营销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市推进化橘红集散带动商贸营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建成粤西地区首家县级服务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形成“化橘红”销售网点超10万个、专卖店1000多家,仅化橘红产品一项电子商务交易额就达6000多万元。药用化橘红对化痰止咳、风寒咳嗽等症状疗效显著,尤其对北方患者更为明显,制药厂家对化橘红的需求十分迫切。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建成市税企文化展厅暨化橘红产品展示中心,构建化橘红“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营销模式。随着化橘红系列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及其明显的独特功效,化橘红在医药、美容、保健等方面的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化橘红成药、化橘红制剂以及化橘红工艺品在国外十分畅销,销售量逐年攀升,远销欧美、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市注重延长化橘红产业链条,重点突破农旅一体化,打造以化橘红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培育了平定镇大岭村“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到化州旅游、观光、度假,极大促进化橘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化橘红产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中国化橘红之乡康养度假之旅线路入选广东省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化橘红康养产业小镇被“魅力中国城”评为年度魅力最具投资价值文旅项目。2019年以来,整合全市20个镇290条村6000户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共8000万元投资华聪南药种植收购加工项目,安排1600多名贫困户就业增收。化橘红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形式,直接带动了化州当地35万农民种植从事化橘红产业,直接带动经济效益12亿元,农户收入提高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