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组建河湖管护专责队伍,实现管理提档升级

河湖管护员 共护“责任水”

本报记者张伍通讯员谭颖模吴志标


根子镇河湖管护队在作业。通讯员夏禹摄

  据不完全统计,高州市辖区内有中型水库2宗、小Ⅰ型、小Ⅱ型水库241宗,河流203条,总河长1648公里。单靠镇、村两级河长,河湖巡查难以全面兼顾,河湖管护难免顾此失彼。为打通河长制“最后一公里”,高州市积极探索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创新实施“河湖管护员”制度,组建河湖管护专责队伍,常态化巡查管护河湖,做实治水“神经末梢”。目前该市已聘用河湖管护员461人,实现了管理提档升级。上半年该市河湖面貌和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该市3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湖管护工作初显成效。
  创新河湖管护队伍的配备和使用,向职业化靠拢
  根据河湖管护全覆盖的原则和任务轻重,核定各镇(街道)管护人员名额。印发《关于公开聘用河湖管护员的通知》,从河湖沿线村熟水性的村民中公开招聘河湖管护员,规范招聘流程和要求,注重考察如划船、打捞等实操技能和体能评估。落实每年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管护员工资保障和工作经费。投入60多万元,为管护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配备充气船、竹排、救生衣、钩刀、竹篮等必要的作业工具。管护员经业务培训后上岗,专职从事河湖管护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共按要求聘用河湖(库)管护员461人,其中小Ⅰ型、小Ⅱ型水库管护员241人,河道管护员220人,平均年龄42岁,并已全部经过业务培训上岗,队伍整体年轻化、专业化,为开展河湖管护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明确河湖管护的职责和规范,向制度化迈进
  管护员负责常态化巡查管护河湖,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和调处水事纠纷等工作。制定《高州市河湖管护巡查日志》,将日常管护中可能遇到的河湖(库)问题及应对措施清单化。借鉴“五化”一线工作法,采取个人包河段(水库)和集中管护等方式,把河湖巡查区域落实到个人,清理、管护时则集中力量,有效提高管护效率。加强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强调工作纪律,提升安全意识、专业技能和管护能力。建立登记制度,充分利用“巡河APP”记录责任河道巡查,做到巡有记录、查有依据、巡河台账完整。总结提炼并推广河湖管护员“看”记”“查”“报”工作方法。每月制定管护计划和工作安排,充分发挥管护员巡查、监督、管护作用,通过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真正做到检查有重点、落实有措施、解决有效果。目前,各镇(街道)河湖管护员巡查发现上报河湖问题825宗,协助排查影响河道行洪问题7宗,协助清理河湖“四乱”85宗,开展河道清漂243.36公里,水面漂浮物9216.4吨。汛前完成221宗水库坝面清杂工作。
  严格河湖管护员的管理和监督,向长效化锚定
  该市印发实施《高州市河湖(库)管护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管护员的工作职责、队伍管理、督查考评、经费保障等内容。按照“以镇(街道)管理为主,镇(街道)村双管”的原则,各镇(街道)河长办负责对河湖管护员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高州市河长办每年对河湖管护员的履职情况进行抽查,并将管护员工作情况纳入对各镇(街道)的年度考核。目前,大部分镇街已根据办法,建立了河湖管护员的日常巡查制度、考勤制度、定期考评制度等。如根子镇设立“绩效考核奖金”,定期或不定期对管护队伍开展考核,按照“奖勤罚懒”原则,对考核优秀、工作业绩突出的管护员进行奖励,切实加强对管护员的日常管理和考评工作。建立多元化的河湖管护监督体系,发动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河湖管护工作。同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志愿服务队、“河小青”等群体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水、护水,营造全民参与治水、护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