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逻辑叙事
胡华 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这是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党的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认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理论创造的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新发展阶段的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逻辑叙事。
一、廓清本质: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廓清本质,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政治标识。因而,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进行界定,回答好“谁领导”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一条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彰显中国气象的现代化道路。这条路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者、创建者、发展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阐扬者和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内在的统一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居于最高阶的“价值生态位”。这一“价值生态位”具有三重价值:其一,保持头脑清醒,既不冒进,也不保守观望。明晰本质属性,就清楚“我是谁”。对这一点的清晰把握,有利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其二,坚持与时俱进,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封闭僵化。我们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力以赴。其三,理清工作重点,既不迷惘踟躇,也不内耗折腾。我们要理清工作重点,围绕重点推进工作,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盘活全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活学活用。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招就是要坚定不移继续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纵深。
二、锚定方位:精准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道路形态
锚定方位,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向。明晰“我在何处”,才能把握好“迈向何方”的问题。历史方位也就是历史坐标,其意义在于确定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其社会主要矛盾。历史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和变化,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走法和走向。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解决相应的社会主要矛盾而开辟、创建和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时代方位上的重新厘定,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命题的提出,既遵循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又根据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新变化,将我国社会发展推向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坐标。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性道路,这条道路追求的是既能充分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又能将现代性展现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通向繁荣之路远不止一条,任何国家都不应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于一尊,更没有权利将其强加于他国。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发展中国家追求进步与让渡独立性间的发展悖论,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的传统路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三、明确目标:科学确立各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
明确目标,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所指与达成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确立,其一,要以全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为基本前提;其二,要以对“历史坐标”的定位为重要基础。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并且一定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三大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富裕水平,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又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者共同作用又从根本上影响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如期实现。这种战略目标超越了西方社会资本主导的发展逻辑,开创了将人之发展与物之发展有机统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全方位发展道路。其一,战略目标注重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其二,战略目标视域中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由此可见,正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展开有机统一,并高效地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现代化治理绩效,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全面发展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开辟和发展着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四、厘定方法:运用系统观念贯彻落实总体方略
厘定方法,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方式。战略目标确定后,用何种方法加以实现就成为接下来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体方略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这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的系统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决议》中再次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系统观念作为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此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聚焦的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总体方略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系统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各领域、各阶段、各环节,处理好目标系统与构成要素、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战略目标的整体功能。为更好实现三大战略目标,从系统观念角度看,需要处理好三类要素的内在关系。其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着力固根扬长、植优补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升防范风险、应对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处理好自主与开放关系。要将系统观念贯穿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各领域,统筹考量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既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也要坚持国际大视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立足国内与全面开放相统一。其三,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相互促进、彼此支撑。战略的实现在于战术的实施,战术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