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仔模式”助力戒毒人员新生
——市禁毒办组织召开“应帮尽帮”工作现场会推广化州经验

本报记者柯小瑛通讯员黄海樱
戒毒康复人员如何重塑新形象,提振精气神,回报社会殷殷关切?“李九仔模式”,充分体现了化州市禁毒“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学习。这一个模式让大家看到了戒毒成功人员回归社会后,用行动消除了社会负面影响,用爱回馈社会,为旁人树立了模范带头的榜样。而这类成功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也正是所有禁毒工作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人生逆袭:
从“强戒人员”蜕变成为“番薯大王”
近日,市禁毒办在化州市同庆镇组织召开的全市禁毒“应帮尽帮”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化州市同庆镇的“应帮尽帮”就业帮扶悦义基地实地参观。
该基地负责人、化州市联信种植专业合作社老板李九仔,现场介绍了基地的日常运营,以及开展“应帮尽帮”关爱帮扶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等情况。
李九仔是一名戒毒康复人员。2015年10月,他强戒期满后,在化州市戒毒所和禁毒办的跟踪帮扶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联信种植专业合作社。从3000元摆地摊卖番薯做起,番薯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2300多亩,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番薯大王”。
李九仔创业成功后,不忘回报社会,经常向敬老院、福利院、戒毒所等单位无偿捐赠番薯。在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他分别向湖北省多地捐赠了价值20多万元的南瓜和番薯等物资。与此同时,李九仔还积极影响带动了其他戒毒康复人员戒除毒瘾,重新做人。目前,在其合作社工作的戒毒康复人员有11名,他们有的月薪达到七八千元,有的甚至过万元,还有的也承包了土地种番薯,成为一名“小老板”。
李九仔表示,他从一名戒毒康复人员变身“番薯大王”,帮扶更多有需要的人,这个人生逆袭的过程,首先要感谢化州市戒毒所和禁毒办一直以来对他不离不弃的关爱和帮助,让他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社会、重获新生。
应帮尽帮:
倾情引领戒毒康复者踏上正途
现场会的第二站,大家来到同庆镇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参观了解该服务中心的功能区设置,近年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以及禁毒宣传等工作情况。
参观结束后,与会人员在同庆镇政府召开工作座谈会。会上介绍了化州市开展“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情况。
据了解,在开展“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中,化州市禁毒等相关部门,除了抓好调查摸底、落实帮扶措施及信息化管理等“常规动作”,还专注打好“自选动作”。
化州市禁毒办联合当地禁毒协会成立了该市“应帮尽帮”就业帮扶工作站,积极为戒毒康复人员解决就业问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工作站与化州市戒毒所建立了“应帮尽帮”联动机制,全面收集了解吸毒人员工作专长和就业意向,待强戒学员强戒期满出所后,再根据其意愿及工作特长,联系有关公司、行业,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应帮尽帮”就业帮扶工作站运作以来,不仅帮扶出“番薯大王”李九仔,还有强戒九次的某鞋包洗护中心的老板王某某,种植水稻500多亩的“种粮大户”梁某某等一大群戒毒康复人员,让他们重新回归了社会,踏上人生的正道。
据统计,今年来,化州市开展“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共落实最低生活保障81人,落实失业保险21人、落实医疗保险1560人、关爱未成年人子女101人、就业技能培训92人,成功就业2041人,其他帮扶225人。
李九仔模式:
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推广
化州“李九仔模式”是“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机制的具体活化与生动实践,它给予我市各地禁毒工作者诸多有益启发。茂南、电白、信宜、高州、高新、滨海等地禁毒办负责人,分别围绕如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救助工作,对戒毒康复人员“应帮尽帮”,尽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坚决打赢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收官之战,作了工作情况汇报及谈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综合督查科科长赖欣告诉记者,化州帮扶成功的李九仔,他的基地发展起来,为当地的家庭困难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有很大的示范意义。赖欣说,作为农业部门,在开展“应帮尽帮”帮扶救助工作中,在提供种养技术支持和产业帮扶等方面,可以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助力戒毒康复人员重回人生正轨。
市禁毒办主任李金矿表示,全市禁毒部门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毒品问题治理工作部署,切实加快推进“应帮尽帮”九项措施,扎实推进全市“应帮尽帮”工作,全力确保“应帮尽帮”工作的顺利实施,巩固戒毒康复和扶贫成果,压缩现有吸毒人员规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禁毒工作的满意度,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