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社区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用真情服务群众 用行动温暖人心


水东街道新街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提醒居民及时进行核酸检测。

本报记者曾金妍通讯员冯广利陈旸洋
  自“0804”疫情以来,电白区一大批社区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恪尽职守,时刻守护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用真情温暖着群众的心,用行动筑起了防疫的坚实壁垒。
  舍小家只为及时转运到位
  傍晚7点,水东街道海滨社区干部周秋霞大汗淋漓地从转运现场赶回,水也来不及喝一口,就坐到电脑前,致电处理社区人员的信息报备工作。
  “我们现在24小时待命,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往哪里。”周秋霞表示,自己现在基本每天只睡3个小时左右,收到转运通知和其他工作任务,换下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又要出去干活了。
  周秋霞近几天都是在转运现场和社区之间来回奔波,当谈及其仅一岁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她妈妈照顾时,泪花在眼眶里打转,“疫情来势汹汹,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虽然孩子还小,但自己没有理由退缩,等他长大以后,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他,妈妈曾经在防疫一线工作过。”平静下来的周秋霞目光坚定地告诉记者。
  记者离开时,周秋霞仍用肩膀和头夹着手机在电脑前忙碌,而盒饭还晾在一旁。10分钟后,她又要带着核酸检测人员上门为次密接者进行检测。
  “秋霞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既熟悉业务,又干劲十足。”海滨社区党委书记郑月荣十分赞赏地向记者介绍,起早贪黑,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是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常态。当前,海滨社区是电白城区最大的社区,人多地广,返乡人员多,工作压力较大,社区工作者都是铆足干劲,
24时值守、摸排、宣传、消毒、检查等工作。
  办实事只为当好居民贴心人
  “打开手机,向工作人员展示粤核酸码,这看似平常的事,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却不是件易事。”在新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前为辖区老人打印粤核酸码,这个被居民称为“暖心定制码”的小小纸张,不仅给辖区老人带来了极大便利,还为核酸检测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
  “我们都是一家人,隔离不隔心,一个人也不能掉队。”这句话温暖了每一个人,也融化了彼此的隔阂,让隔离人员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新街社区的黄叔,刚做完肝移植手术且患有高血压,不愿接受转运集中隔离。凌晨5点收到黄叔转运隔离的通知时,社区干部潘文雅迅速联系医院,并与本人及其家属协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安抚了黄叔的情绪,并告知后续会继续帮助其购买所需药物及生活用品,黄叔及其家属才放心地到集中点隔离。
  据新街社区书记黄金惠介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召集社区各方力量,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点的场地搭建,协调各类物资、处理突发事件等,确保检测现场井然有序,同时还对辖区内的养老院人员和部分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对接次密接人员的生活物资配送,有效降低风险。
  多举措确保疫情防控不漏一人
  “阿叔,请在这边排队登记信息,依次进行核酸检测……”新湖街社区检测现场,居民群众在社区工作者和党员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登记、迅速采样、快速离开。
  在这次疫情中,作为拥有1.2万常住人口的新湖街社区,核酸检测工作并不轻松,党委书记陈志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网格化”管理,通过社区网格员联合党员志愿者开展地毯式摸排,拿起小喇叭在居民楼院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提升辖区居民防护意识,进入楼道入户开展“敲门行动”,进行信息排查,提醒居民及时去做核酸检测,确保核酸检测一个不落。
  “居民们,因特殊情况不能下楼做核酸的人,请把姓名、联系方式、地址以及困难情况报到社区。”新风街社区党委书记温杰章组织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力量,通过电话、微信、入户等方式,逐家逐户通知居民群众有序采样,确保居民群众核酸检测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敲门行动’不但方便了行动不便的群众做核酸检测,而且让我们真正了解群众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务。”温杰章说,为避免检测时发生拥挤混乱现象和增加感染风险,新风街社区还错峰安排群众有序检测,并在检测点备好凳子和矿泉水,暖心的举措让等候核酸检测的群众感受到别样的关怀。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电白区各个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忘我工作,上演了属于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最美逆行”。他们挨家挨户排查疫情,对辖区疑似情况走访了解、为自行隔离的居民送上必备物资等,做好辖区防控宣传、卫生消杀、人员转运、安抚情绪等工作,他们用忠诚和热心书写着最美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