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军民共建”


黄景隆
  1985年,师范毕业18岁的我在家乡一所小学当老师,兼任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有幸亲身经历了与当地驻军某部一个连队“军民(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说是“共建”,其实是部队(连队)给学校的大力支持。“军民(校)共建精神文明”牌子刚挂起来,连队排长以上干部就来到学校召开“共建”座谈会,了解学校的困难等。座谈会后的一个周末,连队派出50多名官兵,来到学校新建校区,买来了水泥、借来了工具,在短短几天内,帮助学校建起了3个美丽的花池,筑起了6条亮丽的绿化带,还种上了大红花、山指甲、美人蕉等花苗,使校园面貌焕然—新,育人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宜人。
  在少先队活动中,连队派来了指导员等官兵,向全校师生讲述长征的故事、战斗英雄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大大丰富了少先队活动内容,熏陶了少先队员幼小的心灵,全校师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连队到学校进行的为期一个星期的军训活动,锤炼了全体少先队员的意志,强化了他们的纪律观念,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练就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连队官兵还个个争当活雷锋,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学校义务打扫卫生,义务为师生理发,义务教少先队员唱歌,义务为学校修剪花带,为学校的美化、绿化、花化、净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感谢部队官兵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所作出的无私奉献,那年“八一”前夕,我与全校几百名穿着统一校服的少先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带上慰问品,前往连队驻地,亲切慰问人民的子弟兵,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好战士。我带着全体少先队员到达连队营房时,全连100多名官兵,早已排着整齐的队列,唱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歌曲迎接我们,“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那雄壮、有力、嘹亮,充满阳刚美,带着军民渔水情怀的歌声,我们听了热血沸腾,充满力量,更勾起了我的绿色军营梦。随后,在全连官兵面前,我用不纯正的普通话,感谢全连官兵一直以来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感谢人民子弟兵的爱民爱校情怀,并表示要把部队官兵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良好的精神品格带回学校,使之发扬光大。
  那年年底,连队一个新入伍的北方某省籍家庭条件很好的士兵,在连队高强度的训练中,一时难以适应。一天晚上,这位和我年龄相仿的18岁士兵,竟离开连队宿舍,来到了他认为值得信任的我这个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宿舍,并流露出想离开部队回到家乡的想法。作为“共建”单位校方主要负责人员,我有义务帮助这位新战士解开思想疙瘩。于是,我电话通知了正在焦急找人的连队领导,希望他们第二天早上再来领回这位新战士。那一夜,我与这位同龄人新战士几乎彻夜长谈,谈各自家乡的情况,谈生活,谈理想,谈思想,最后,我把自己因眼睛近视而未能圆当兵梦的理想告诉他,希望他珍惜绿色军营中这段美好的人生经历。天亮了,连队首长一行3人来到了学校,这位新战士紧紧握住我的手,感谢我的一番肺腑之言,表示一定万分珍惜绿色军营中这段美好的时光,不畏任何艰难困苦,做一个好士兵。后来,这位新战士来信告诉我,他已在部队这座革命熔炉锤炼成长,成为一名优秀士兵,并当了班长。我想,这是我为“共建”活动所做的最感慰欣的一件事。
  两年后,我调离了家乡的学校,不久,与家乡学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连队也随全团调到了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新的营地。而这一年多的军民“共建”活动,给全校师生带来了很大教益,解放军战士热爱人民的情怀,钢铁般的纪律,过硬的战斗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30多年过去了,这段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亲身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