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哼成的”精美华章


  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2年戎马倥偬,毛泽东不仅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也是独领风骚的“马背诗人”。
  1955年,毛泽东在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谈起自己的诗,说道:“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胡哲峰、孙彦《毛泽东谈毛泽东》)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抚今追昔,慨叹“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自铸雄奇瑰丽词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有一个渼陂村,村内有一幢名叫“惟吾德馨”的清末民居。1930年2月,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民居内天井的照壁上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的知识底蕴和人文修养博大精深。他的人生与这副对联珠联璧合。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穿长衫的毛泽东开始南征北战。毛泽东今非昔比,他军旅沉思,马背行吟,告别了纯粹的“书生意气”。他的诗风由此变得笔力雄健,不再单纯摹景抒情,而是转入纪实,走向战争。炮火硝烟不再是想象中的场景画面,而是他的真实生存状态。“旌旗”“围困”“壁垒”“炮声”“突变”“开战”“战地”“行军”“席卷”“枪林”“鏖战”“弹洞”等,用于描写战争、战役、战斗的军事词汇频繁出现。毛泽东把诗情融入革命战争,使革命战争充满诗情画意。
  革命战争全景画
  对毛泽东诗词颇有研究的美国作家和诗人保罗·安格尔在《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中认为:“毛泽东的诗歌是一部具有高度政治军事性质的自传。”(原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3期)毛泽东的军旅诗词伴随其军旅生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积极探索的心路历程,记录了他九死一生的战斗生活,彰显了他坚毅豁达的人格魅力,展示了他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但保罗·安格尔的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因为毛泽东诗词并非单纯的个人征战史。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更确切地说,是整个中国革命战争风云的生动写照。
  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军旅诗词,涉及革命战争各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系列,艺术反映了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根据地壮大的筚路蓝缕,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炮火硝烟,万里长征的惊心动魄,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焰,转战陕北的艰苦卓绝,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这些作品从创作的缘起、描述的对象,到表达的思想内容,都生动地记录了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49年南京解放的革命战争进程,充分展现了革命军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的斗争风貌,俨然就是人民军队的成长史、革命战争的发展史。
  无非一念救苍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侵犯过中国。“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国内军阀割据,战争频仍。“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广大农民深受压迫,阶级对立异常尖锐。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富有诗意和哲理地点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政治目的。“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就总体而言,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就是为了解救万民于水火。而在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战争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武装比较弱小,只能像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所强调的那样,先谋求“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引自《毛泽东在江西革命斗争时期著作选编》),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邻蔑德”“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的民族危亡,共产党人“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号召“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誓死秉持“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民族大义。“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势如破竹的解放战争,就是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和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心愿。
  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国革命战争的显著特点是敌强我弱,兵力总量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敌优我劣。这种反差,在毛泽东诗词中得到了形象体现,“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指出:“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敌人一般地都摸透我们的脾气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我自岿然不动”“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横扫千军如卷席”。何以如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一语道破天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在这个宗旨下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天兵怒气冲霄汉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开篇《西江月·秋收起义》首句不同凡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旗帜鲜明地称其为“天兵”,亦即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塑造了诸多崇高伟岸的英雄形象。“偏师借重黄公略”,黄公略是第一个被写进毛泽东诗词的红军将领。“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第一次反“围剿”战果辉煌,黄公略指挥得力功不可没。“飞将军自重霄入”,使黄公略赢得“飞将军”的美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泽东对彭德怀发自肺腑的深情礼赞。
  奇谋用兵真如神
  毛泽东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最终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统帅。“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横扫千军如卷席”,一个“席卷”,一个“卷席”,这两句诗正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诗意表达。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毛泽东一反历代兵家“穷寇勿追”的兵法原则,谆谆告诫人们要戒骄戒躁、一鼓作气、除恶务尽。毛泽东思的是楚汉之争的历史教训,用的则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军国大计,因而才有了解放战争的一往无前,才有了新中国的横空出世和长治久安。
  战地黄花分外香
  1949年12月,在前往苏联访问的火车上,毛泽东和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创作体会时说:“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真诚的。”(刘汉民编著的《毛泽东诗话词话书话》)因为“真诚”,所以真实;因为“真诚”,才有真情。越是环境险恶,越是挑战严峻,毛泽东的创作热情越是高涨。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斗争实践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打压,中国革命也因此一再受挫。《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他曾批注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毛泽东文艺论集》)毛泽东的军旅诗词,是“舒快”与“郁闷”的双重变奏,既体现了崇高的战争观,也彰显了豁达的人生观。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井冈山精神的理论底蕴。毛泽东一生都对井冈山情有独钟,先后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因为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更是捍卫了井冈山道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最后一首军旅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最后一句,以独特方式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深刻的诗化总结。南京解放昭示着中国革命已经胜券在握。
  (来源:人民政协网)